来源:内容来自公众号「
军军的投资与并购
」,作者:邹俊军,谢谢。
观察芯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关于国内MCU公司很有意思的故事。
1、勇于创新,做MCU,但不只是做MCU。
推出信号链MCU的产品形态,集合了高精度ADC、高性能MCU、测量算法等,打造物联网一站式解决方案。
事实上,在此次疫情期间,在额温枪产品上,芯海就完整的
提供“芯片+算法+应用方案”及量产指导等一站式服务。
2、聚焦、深耕。
前期以高精度Sigma-Delta ADC(模数转换器)芯片为主打产品,凭借高性价比占据了本土衡器领域大部分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0%,成为“爆款”。
由ADC,再嫁接核心的MCU主控,以及相关的外围器件,形成信号链MCU,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并打响公司品牌。
3、商业模式上不断尝试和迭代。
在电子秤领域做出特色后,
顺应产业发展形势,芯海科技开始了再一次模式转型,从卖芯片升级到卖服务,
把原来卖方案的模式融入了软件和服务,并介入标准领域,并打造生态系统。
目前MCU行业的集中度很高,市场主要被外企巨头型公司占据。
2019年在通用MCU领域,前十大厂商中除了台湾的新唐排名第十外,其他都是欧美日大厂。而且,前十大厂商的营收占全球的86.7%。
技术及产品应用层面看。对于国内企业而言,目前占据的主流市场还停留在8位MCU
,占比50%左右。16/32位MCU占比分别为20%左右。这意味着,国内MCU应用领域多集中在低端电子产品,中高端电子产品如汽车、工控等市场还在外企手里。
由此带来了严重的产品同质化,价格战就成了必选项。很多干PIN-PIN的事情,,,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亮点
,比如,头部公司兆易创新、中颖电子、芯海科技等在小家电、智能家居和仪器仪表等领域,表现不错。
围绕客户需求,在产品及服务上(当然也包括价格方面)琢磨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打造自身的独特优势,才有可能在强者林立的MCU市场寻得发展机会。
中国有MCU应用的巨大市场。智能家居、消费电子、工业/医疗、汽车、机器人等领域MCU需求旺盛,随着IOT爆发,AI的逐步普及,行业也孕育着变革的新机会,这对于国内公司非常重要。
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的产品定义能力的玩家,是有脱颖而出的机会的。
比如,
在功耗上就是比竞争对手低那么一点,在电机驱动上就是集成度更贴合成本更低一点,在模拟前端精度就是更高一点,甚至在商业模式上更“另类”一些,等等。
当然,如何平衡性能、功耗和成本,以及如何保障产品的高可靠性,将是定制/专用化MCU比较大的挑战。
笔者认为,国内有一定能力的公司应该跳出8位MCU的“泥潭”,积极拓展32位MCU市场。
目前IOT对32位MCU需求明显提高,主要是由于市场需要“大资源、高性能、低功耗、小封装”的需求,还有一些领域必须选用32位,比如语音识别、人像识别等等,是8位产品性能远远达不到的。
笔者认为,
8位MCU仍然有它的适用市场,毕竟成本低,而且设计简单。应该会长期与32位共存,16位可能就比较尴尬了。
没有“在线化”的MCU/SoC价值就不大了。
笔者很认同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王坚院士很多年前就提出的理念,万物都应该“在线”化。
未来物联网需要很多无线连接,比如Wi-Fi、蓝牙、zigbee、LoRa,
将无线和 MCU 结合将成为主流,无线连接也将成为 MCU 的默认配置,而且可预期是多种接入方案组合的形式,如Wi-Fi+蓝牙+zigbee等
,这对于MCU将会要求更大的资源。
在很多领域,
MCU+MPU的“混搭”可能会成为常态。
比如智能门锁和智能音箱,作为具有边缘AI智能的AIoT设备,对处理器的计算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MCU的低功耗特性,还要有MPU的高计算性能。我们可以看到,恩智浦就推出了i.MX RT。
Arm最近就发布了新的Cortex-M55处理器,将提供手势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语音识别等机器学习能力,大幅提升终端设备的智能应用。除了加快反应速度,也能降低对云端AI、网络的依赖。
当然,低功耗设计一直是 MCU 产品的创新方向,
在提高性能的同时能保持低功耗是一个挑战。这更多的或许应该从系统的层面去考虑。
微处理器(MCU)本来就是“集大成者”,所以,趋势上看它一定是深度的集成化的SoC形态,整合许多周边器件。
对客户来说可以缩小体积、降低成本、提高性能,进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典型的比如Dialog号称“目前全球最先进、功能最丰富的无线连接多核MCU”的DA1469x系列
,在单芯片上集成高度复杂的模拟电路(比如触觉驱动器、自动电机控制器和白光LED驱动)和电源管理单元,
性价比很高,所以笔者觉得它已经慢慢变成了一家“ 中国公司 ”了。
无论从大的政治层面,还是现实的开源技术演进、商业经济利益层面。
MCU不只是一个硬件,而是一个生态系统,库函数和例程、编译器等资源是否丰富,是否有经大规模应用以验证其安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等都需要考虑。
所以,至少目前看,绝大多数的MCU都采用Arm架构。RISC-V生态系统才刚起步,编译系统等资源都很少。
但是,
笔者认为,RISC-V是一个很好的技术方向,只是当前生态尚未建立起来,这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从全球排名前十位的MCU公司当中,
会发现一个现象,除了在MCU产品上聚焦的老牌的Microchip、台湾的新唐之外,基本都是多产品线的综合型的巨头公司
,如NXP、ST、英飞凌、TI等。而那些曾经在MCU领域闪耀过的
Atmel、spansion、Freescale等,都被收购了。
全球TOP8选手单MCU产品年营收均在7亿美元以上,而国内营收超过1亿美元的公司还没有一个。2019年,兆易创新的MCU产品的营业收入为4.4亿元,单位是RMB。
这意味着,如果你想站在舞台中央(即便只是站在台上),你都要让自己更加强大。
MCU太重要了!作为物联网的核心之一,它俨然成为了各路势力的抢手货。
国外的并购机会基本没有
,稍微上点规模并有技术特色的公司,都被大公司“收编”了,而且,短期内大公司剥离MCU业务的可能性应该又不大;
台湾倒是有一些
,比如松瀚等,如果能突破政策障碍,应该会有些机会;
眼光主要应该还是放到国内来
。随着国内相关公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一些细分领域(小家电等)和专用市场(智能电表等),也涌现出还不错的公司。
“百花齐放”之后(相信为时不远),将是出手之时吧!
精密模拟如ADC、传感器接口、RF、非易失性存储和高压集成等多样化技术,将推动物联网发展。
MCU公司可以有侧重的在这几个领域进行投资、并购的战略布局。
我们已经看到了中颖收购澜至的Wi-Fi业务,兆易“百货商店”战略的出台,,,
笔者认为,作为“主控”/SoC芯片,现在的MCU公司处在一个有利的位置上。
不断夯实技术、延展品类,打造Total Solution的能力,正当其时。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2321期内容,欢迎关注。
『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识别二维码
,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两会|台积电|
RISC-V
|汽车芯片
|
AI
|EDA
|中美|晶圆|射频|
回复
投稿
,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
,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