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代工双雄的殊途不同归
来源:内容来自经济日报,谢谢。
当大家都关注台股的台积电,市值不断改写新高、股价屡创惊奇之际,另一家晶圆代工厂联电,近期也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联电与台积电过去号称「晶圆双雄」,30多年前,联电的股价曾涨到188元,台积电上市后2家的获利表现与股价始终在伯仲之间,堪称当时科技佳话。
只不过,30年过去,台积电市值破10兆元,是联电的36倍,股价是16倍,不禁要问,2家都专注晶圆代工,为何如今成就大不同?
联电近期成台股焦点,近11个交易日(编按:本文撰于2020年8月4日),股价自16.4元低档,强涨至25.8元,涨幅近6成,平均单日成交量逾20万张,比7月的台积电涨36%还强。因此又出现外资报告力推的荣景,4日联电盘中股价更改写16年新高。你没看错,4日联电盘中的25.8元,就是这16年来的最高,对照台积电16年前同一时间股价是42元左右,现在已增值10倍到420元,联电还在这,足见联电这16年间真的是沉睡了。
联电创立于1980年,是台股第一家挂牌的半导体股,股号是电子股的第3号、2303,上市时间比台积电还更早。联电前董事长曹兴诚,其实是当年最先提出晶圆代工构想者。他当年甚至有向还在美工作的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请益。张一开始对此模式并不认同。后来张忠谋受邀回台出任工研院院长及联电董事长,1986年又创立了台积电,相较于以整合元件制造(IDM)、开发自家处理器与记忆体产品的联电,台积电则专攻晶圆代工。
2家都是晶圆代工,但经营模式还是不同。曹、张2人的瑜亮情节,「晶圆双雄」时代正式展开。晶圆双雄当年因为实力相当,曹兴诚与张忠谋2人因此成媒体宠儿。后来台积电专注晶圆代工的成功,也成了联电的借镜。
1995年联电放弃经营自有品牌,转型为纯专业晶圆代工厂。但盖晶圆厂要花很多钱,于是联电有了与IC设计公司合资开设厂的法,一来解决了筹资问题,二来可以绑住客户、绑住订单。联电当时与IC设计公司合资成立联诚、联瑞、联嘉等晶圆代工公司。
联电的创举在当时确实吸引到投资人,不过,后来因为内部自行成立的IC设计部门,反引发客户担心技术被偷的疑虑。尽管联电之后将此部门分割出去,分别成立的联发科、联咏、联阳、智原等「联家军」,仍难获大客户的认同,退回续走台积电的路线时,在技术及客户都已落后一大截。
在晶圆双雄时期,联电的技术并不输台积电。2000年初期,2家公司的表现不会差很远,联电即使屈居第二,股价也至少可以维持在台积电的一半。2003年,台积电在铜制程出现大突破,代表性的0.13微米自主制程技术亮相,客户订单蜂涌而至,台积电自此拉大与联电的距离,联电的股价在之后至今开始出现明显的差距。台积电这16年来不但稳坐一哥,与联电的市值一路拉开,成为不可一世的全球霸主。
现在的联电最引以为傲的是28纳米,这个技术是自2014年开始量产,至今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技术,对照台积电的28纳米,早在2011年即进入量产,现在早就不是主要营收,而是7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联电至今还是未能进入先进制程技术之列,也是营收跟获利无法与台积电拉近的主因。
联电积极利用策略性投资布局多样晶片应用,例如网路通讯、影像显示、PC等领域,针对较小型IC设计业者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等于专吃台积电不想做的订单。
晶圆双雄相争30年,从过去的平起平坐,至今变成市值差距36倍的大雄与迷你小雄,之间的差距多少也代表两家公司的策略影响了最近16年的变化。
台积电所专注的晶圆代工,多年来始终没有分心,获得客户的信任,一步步扩大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先后追上三星及英特尔,非当初以资本角度出发所能看到的视野;联电策略上选择向上游投资,衍生出IC设计公司等联家军集团,未料,资金、人才问题,使其一边被技术绑手,另一边又被有限的客户绑脚。曾经的「晶圆双雄」强权年代,在台积电一雄独大后,还要多久会出现新挑战者,10年、20年?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2403期内容,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半导体行业观察
『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识别二维码 ,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美国|蓝牙 | 5G|华为|台积电|FPGA|ARM|晶圆
回复
投稿
,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 ,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摩尔芯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文章 本日 七天 本月
- 1 东方晶源YieldBook 3.0 “BUFF叠满” DMS+YMS+MMS三大系统赋能集成电路良率管理
- 2 NVIDIA重磅出击:三台计算机助力人形机器人飞跃
- 3 奕行智能(EVAS Intelligence)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加速推出RISC-V计算芯片产品,共同助力新时代到来
- 4 智能驾驶拐点将至,地平线:向上捅破天,向下扎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