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而不见:苹果与高通专利战缘何难有胜算?
来源:内容来自创事记 ,作者孙永杰,谢谢。
一如北京的夏日,近期备受业内关注的全球两大科技巨头苹果与高通之间的专利诉讼,随着高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ITC”)提起诉讼并请求在美国禁止进口和出售部分采用英特尔芯片的iPhone和iPad(原因是这些产品侵犯了该公司的6项专利中的一项或多项权利要求)的行动也再次升温。对此,有分析认为,苹果与高通的诉讼由于极其复杂,短期内难有结果,最终还将是以双方和解告终。所谓诉讼,只是双方尤其是苹果,牟取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筹码(因为是苹果首先起诉的高通)。不过,从双方诉讼开始到现在,从苹果屡屡提起诉讼的理由看,苹果不要说在诉讼中,就是在和解时也未必能占到多大的便宜。原因何在?
在此,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下本次专利大战中苹果几次对于高通提起诉讼的核心理由。
首先是关于收费标准。即按照苹果的指控,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照设备(例如手机)还是其中使用的部件的价格为基数收取专利费?二是收费的比率是否过高?
其次是高通是否存在二次或者重复收取专利授权费?即按照苹果的指控,苹果在购买高通芯片(例如基带)时已经支付了相关的专利费,那么再单独与高通签署专利授权协议,在苹果眼中显然是二次收费或者说是在强迫苹果签署专利授权协议。
最后是所谓的专利权用尽原则。即苹果近期以美国最高法院做出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利盟)Vs Impression Products, In案判决(该判决确认了专利权的“绝对用尽”及“国际用尽”两项基本原则)在美国的适用作为判例,诉高通专利授权模式无效。
先来看看有关收费标准。众所周知,对于专利持有者来说,以一部手机的总价值为基础制定授权费率是移动行业的标准做法。高通并非惟一这样做的公司,从30多年前2G时代的摩托罗拉起,通信行业的主要专利权人包括爱立信、华为、诺基亚、三星以及中兴等公司全部是基于设备整机收取专利许可费的。既然是业内的标准做法,想要打破必须有相当的理由和证据来证明这种行规严重不合理,但从苹果这两年在通信产业的专利诉讼看,可谓几无可能。
例如在2015年年初,苹果首先对于爱立信发起诉讼的核心理由也是在于此,甚至连诉讼采用的词汇都与此次诉讼高通高度相似,随后爱立信对苹果提起了专利侵权的反诉,称其向苹果授权LTE专利的合约早已到期,但苹果迟迟不愿意签订新的合作合同,爱立信甚至还要求法院禁售iPhone。
最终在接近一年时间后的2015年年底,双方达成了和解。即苹果与爱立信签署了长达7年的专利授权协议,苹果将向爱立信一次性支付首笔专利费,之后再按照专利实际使用情况继续支付专利费。对此,有分析称,爱立信2015年在知识产权上获得的总营收达到130亿-140亿瑞典克朗(约合98.4亿~105.9亿元人民币),其中就包括与苹果签订协议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两家公司还将在多个科技领域进行合作,包括5G网络标准的研发、视频网络流量管理和无线网络优化技术。
无独有偶,在苹果与爱立信的专利诉讼和解之后,苹果在2016年底以类似理由(费率太高违反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并违反反垄断法,且与NPE合谋牟利)起诉了诺基亚。诺基亚迅速发起反诉,状告苹果侵犯其32项技术专利,其中涉及显示器、软件、天线、芯片组以及视频编码等技术。对于起诉的理由,按照当时诺基亚的说法是:自从2011年获得诺基亚的部分专利授权以来,苹果拒绝为在产品中使用诺基亚技术专利而建立授权协议。最终的结果是仅过了半年的时间,双方就达成了和解,与前述的苹果与爱立信的专利诉讼类似,苹果和诺基亚达成了一项多年的移动通信专利授权协议,苹果将根据协议条款的规定向诺基亚支付专利使用费。与此同时,诺基亚将向苹果提供网络基础设施产品或者说苹果的数据中心在未来将采购和部署诺基亚的高端核心路由器。
不知业内看了上述这两个近两年苹果与通信企业之间的专利诉讼和解案之后作何感想?尽管是以和解告终,但从和解条款中苹果补交和续签专利授权协议(当然还是依照整机的收费标准),同时又附带的所谓合作(例如采购诺基亚的核心路由器)协议看,苹果显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那么对于在通信产业无论是专利数量(目前高通拥有近13万项专利)和质量均优于爱立信和诺基亚的高通,不要说诉讼,就是未来和解中,苹果也未必能如愿占到多少便宜。所谓前车之鉴,难道苹果对这些都视而不见吗?
至于收费的比率,不可否认,高通确实高于同行,但一方面高通拥有业界众所周知的最具价值的专利组合,另一方面高通多年来一直引领通信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每年都巨资投入研发,每年都有大量促进产业和市场发展、提升用户体验的诸多新的创新以专利(每年都新增数千项专利)的形式加入专利组合包。也就是说在收费比率不变的情况下,被授权方总能得到最新的技术,且得到的授权专利数量不断扩大,并借此转换成自身的商业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表面上高通的收费比率没有降低或者变化,但它给被授权方带来的专利经济性(专利/商业价值)实际上是不断增长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高通的专利授权是否如苹果所言的存在“二次收费”。业内知道,高通芯片(例如AP和基带)是根本不收取专利费的,价格就是芯片本身硬件的价格。至于所谓单独签署的专利授权协议,其不仅已经包含了芯片中所涉及的专利,还包括整个设备(例如手机)中保持正常运行和良好体验涉及的所有专利。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高通的专利中仅有极少一部分与芯片有关,也就是说高通专利的核心竞争力远不只是芯片,这里,苹果很显然故意混淆高通专利组合与芯片的关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视而不见。
其实,上述苹果和爱立信及诺基亚的专利诉讼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芯片相关的专利,爱立信和诺基亚也不提供芯片)也间接证明了这点,即苹果iPhone需要或者采用的专利范围远远大于与芯片相关的专利。而鉴于高通在通信,尤其是移动通信产业中具有庞大的专利储备,移动设备(例如手机)中的多媒体、移动操作系统、用户界面、显示器、电源管理、Wi-Fi、蓝牙、甚至飞行模式等都涉及到高通相关的专利。例如此次高通反诉苹果侵犯了其6项专利,这些专利就都与芯片本身无关。
最后再来看苹果以“利盟案”中专利权的“绝对用尽”及“国际用尽”两项基本原则来诉高通专利授权模式无效。有关“利盟案”的始末,大家可以在网上搜到,这里不再赘述,只是解释下什么是专利权用尽原则。专利权用尽原则也称为专利权穷竭原则或首次销售原则(First Sale Doctrine),通常系指专利产品或依据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一经合法售出后,专利权人及其合法授权人即丧失对该等产品进行使用和再次销售等行为的控制权。
结合苹果对于高通的诉讼,其认为在购买高通芯片后就已经相应获得了专利权或者说已经为专利付费,而没有必要再单独与高通签署专利授权协议。这里苹果显然又是犯了与前述所谓的“二次付费”同样视而不见的错误。首先高通出售的芯片并不包含相应的专利费用,芯片就是芯片;其次高通对于移动设备的专利(标准与非标准)覆盖或者说iPhone采用的涉及高通(包括此前的爱立信和诺基亚)的专利远不止芯片本身的专利。在我们看来,苹果在此问题上已经不止是视而不见,而是在偷换概念,即将芯片专利等同于高通所有的专利,而且是在高通芯片本身不包含专利费用的前提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正是由于苹果上述诸多对于既存事实的视而不见(其实苹果心里应该跟明镜似的),让其与高通的专利诉讼显得越来越苍白和无力,如此下去,不要说诉讼的胜算,就连和解时,苹果也会处在被动的位置,一如之前与爱立信和诺基亚的专利诉讼。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1334期内容,欢迎关注。
R
eading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直接阅读)
关注微信公众号 半导体行业观察,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更多内容
回复 雄心 ,看《苹果的芯片帝国雄心》
回复 张汝京 ,看《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的“三落三起”》
回复 国产 ,看《国产手机崛起背后的最大受益者》
回复 ASR ,看《ASR收购Marvell MBU背后:一段有关RDA的爱恨情仇》
回复 IC ,看《一文看懂 IC 产业结构及竞争关系》
回复 展会,看《2017最新半导体展会会议日历》
回复 投稿 ,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 ,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摩尔邀请您加入精英微信群
你好,感谢长期对半导体行业观察的关注和支持!为了方便各位精英专家交流,我们组建了一些专业、微信交流群,欢迎你加入,我们还会邀请在摩尔直播App做过技术和行业分享的100+技术大牛入群和大家交流。加群方法: 长按二维码,加群主为好友,填写加群需求信息,拉你入群。(微信限制每天好友添加数量只有300人,请耐心等待)
地域群:
上海、深圳、北京、江苏.浙江、西安、武汉、成都.重庆、合肥、厦门.晋华、大连、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欧洲、摩尔直播学习群。
专业群:
模拟射频设计、EDA.IP、数字芯片设计、模拟混合信号设计、版图Layout、数字PR.验证、晶圆制造Fab、设备EE、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封装测试、半导体投资、市场销售、AE.FAE、嵌入式开发、实习交流、采购.IC代理
专业微信群规则:
1. 专业、高效交流,建议进群请修改群昵称,格式:公司或学校+职位或专业+中文或英文,请服从群主管理,如果多次违规会被请出交流群;
2. 原则上每人加不超过3个群,精彩讨论内容,群主会负责在不同群同步,既然加了群,请大家尽量置顶群,积极参与群讨论;
3. 群里聊天讨论仅限半导体专业内容,杜绝专业无关内容,特别是养生、拉票、微商等内容,严格禁止,为自己公司打广告以不引起群友反感为限;
4. 前100人免费,超过100人后,新进群者发新人红包,金额随意,讨个彩头。群友每增加100人,群主发群红包庆祝,金额等于群友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