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台积电甩开的联电(UMC)能否绝地反击?
成立于1980 年的联电(UMC ),早于台积电(TSMC )创建,曾经领导了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业的发展。联电也是台湾第一家上市的半导体公司(1985 年)。该公司也曾以策略创新见长,首创了员工分红入股制度。然而,在晶圆代工方面,台积电才是缔造者,并将其发扬光大,而同样以晶圆代工为主业的联电,在过去20 多年的PC 和手机时代里,似乎与台积电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那么,在正兴起的智能硬件和物联网(IoT )时代,市场呈现出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在这样的挑战与机遇面前,联电能够突破常规,实现绝地反击呢?
新市场格局下的挑战和机遇
在传统的PC ,以及眼下的智能手机时代,整个产业链中的半导体元器件、系统设计/ 集成商、终端品牌及其OEM/EMS 厂商,根据市场需求,采取的是建设一个垂直化的生态系统,以实现大批量生产的商业模式。而随着智能硬件以及物联网的兴起,这种模式正在受到挑战,市场需要更加多样化、单类小批量的产品,且对上市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目前的手机6 个月就可以更新一代产品,而新兴的智能硬件产品,则不断地缩短着产品面市时间,有的3 个月就可以更新一代。
以上这些变化对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多且更高的要求,新的挑战摆在了半导体元器件、系统设计/ 集成商、终端品牌及其OEM/EMS 厂商面前,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挑战,与此同时,机遇也隐藏在其中,谁能够提早洞察到这种变化趋势,并迅速采取措施应对,只要策略得当,并坚持做下去,有后发优势的企业、或者是这之前在同一领域处于劣势地位的厂商,实现新市场形势和格局下的超越完全是有可能的。
要应对智能硬件和IoT 对产品小批量、多样化的需求,除了产业链横向、纵向各个厂商要进一步加强协作以外,对于这个产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3 方面:一是要具备多样化的技术,二是极强的系统集成能力,三是要进一步缩短研发周期,使产品快速面市。满足了这三点,企业在未来的竞争当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应对市场发展的变化和需求,联电这几年一直在不遗余力地研发新技术、拓展市场,力求在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下占得先机。
该公司拥有包括28 纳米Poly-SiON 技术、High-K/MetalGate 后闸极技术、混合信号/RFCMOS 技术,以及其它涵盖广泛的特殊工艺技术。联电现共有11 座晶圆厂(包括正在建设中的),其中包含位于台湾的Fab 12A 与新加坡的Fab 12i ,以及厦门在建的Fab 12X 这三座12 英寸厂。Fab 12A 厂位于台南,目前生产28 纳米制程产品,其单月晶圆产能超过50,000 片,第一至四期目前生产最先进至28 纳米的产品,第五、六期已兴建完成,第七、八期则已在规划当中。Fab 12i 位于新加坡,这座第二代12 吋晶圆厂单月晶圆产能为45,000 片。除了12 吋厂外,联电拥有七座8 吋厂与一座6 吋厂,其它Fab 及服务据点则分散在台湾、日本、韩国、中国大陆、新加坡、欧洲及美国等地。
迟来的 14nm 工艺量产
联电一度是跟台积电并列的台湾晶圆代工厂,不过在28nm 节点之后已经被台积电甩开,他们现在28nm 工艺的营收比例也不过21% ,主力还是40nm 工艺。在FinFET 节点上,台积电选择了16nm ,联电跟三星一样都是14nm FinFET 工艺,不过量产时间要晚得多,要等到2017 年Q2 季度才能量产。
跟三星一样,UMC 公司也是IBM 主导的通用技术联盟成员,FinFET 节点上也是选择了14nm 工艺,虽然两家工艺肯定有所不同,但技术方向大体相似,只不过三星量产14nm 工艺都快两年了。UMC 的14nm 工艺将在2017 年Q2 季度量产,首个客户也确定了,不是高通这样的移动处理器,而是BitFury ,他们的比特币矿机芯片将使用UMC 的14nm 工艺代工。
矿机芯片用上14nm 工艺有助于节能,降低成本,不过矿机现在不复当年之勇了,他们的订单量跟移动处理器是没得比的,这也从侧面说明UMC 公司在吸引14nm 客户上面临的窘境——量产没什么用,没客户才是致命问题。
不过早点量产14nm 工艺对UMC 还有别的好处——由于台湾政府限制半导体公司对大陆投资,制程工艺要落后一代才能登陆大陆投资,TSMC 在南京建设的12 寸晶圆厂虽然使用16nm 工艺,但2018 年量产时TSMC 早就生产10nm 甚至7nm 工艺了,落后一到两代。
UMC 一旦量产了14nm 工艺,那么就可以把28nm 产能转向厦门的12X 晶圆厂,现在该工厂生产的还是40/55nm 工艺产品,而中芯国际已经量产28nm 了,并计划14 纳米FinFET 制程在2020 年量产,但日前动土的上海厂将切入14 纳米,预计2018 年量产。UMC 要抓紧了!
联电厦门厂的谋划
2014 年底,联电与福建电子集团、厦门市政府合资成立“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公司”(USC ),共同兴建12 吋晶圆厂。预计2016 年底投产,五年内估计将投资13.5 亿美元(约425 亿新台币),初期将投入40/55 纳米晶圆代工,月产能可达6,000 片12 吋晶圆。而总计投资金额将达到62 亿美元(约1,950 亿新台币)。
据悉,USC 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并已经于7 月底完成试产,9 月底通过了客户验证,开始了小批量量产,预计11 月陆续出货。该公司预计USC 在今年年底可量产3K 片,预计2018 年中可提供25K 片的产能。
由于联电急需14 纳米量产,以突破政府对于先进制程N-1 世代投资大陆的限制,其内部已经定下了2017 年中让厦门12 吋厂进入28 纳米生产的目标。而来自于BitFury 的14nm FinFET 工艺订单量虽不大,但对于联电而言将是雪中送炭。
联电近日在法说会中,披露其14nm 制程将于明年上半年小幅量产。外界预期,基于赴大陆技术必须是台湾N -1 世代的规定,该公司厦门联芯12 寸厂在今年底以40 /55 纳米制程量产后,明年将可申请引进28 纳米制程。
联电还公布了其第3 季财报,合并营收为381.6 亿元,季增3.2% ,每股收益0.24 元,而28 纳米制程营收贡献达21% ,是导入后首度超过二成,主要来自通信市场的需求。
另外,厦门联芯12 吋厂也将于第4 季量产,初期提供40 /55 纳米制程晶圆代工服务,被该公司视为切入大陆快速成长的半导体供应链、并掌握新市场商机的重要里程碑。
联电规划厦门12 吋厂时,对外公布是从40/55 纳米制程切入,但当时设备商就传出联电采购的设备是通用于28 纳米,业界认为联电厦门12 吋厂终极目标是量产28 纳米。当时联电在台湾晶圆厂28 纳米刚起步,14 纳米FinFET 制程更未见身影,但政府规定高阶制程登陆量产,必须符合N-1 世代的法令限制,若联电大陆12 吋厂要生产28 纳米,前提是台湾晶圆厂必须先进入14 纳米量产。
联电14 纳米FinFET 制程量产,必须要有客户买单,原本寄希望于联发科、高通等移动通信芯片大客户,但据说多数客户考虑到良率问题而止步,比特币商BitFury 成为首家对联电14 纳米制程投片的客户。
联电急于让28 纳米进入大陆,在战略上是正确的,因为台积电南京厂从16 纳米切入,中芯国际28 纳米仅量产PolySiON 制程,三星28 纳米制程在大陆拓展不顺,GlobalFoundries 更是转头攻FD-SOI 制程,大陆28 纳米供应商除了台积电以外,找不到适合又稳定的第二供应商,而联电厦门12 吋厂战略就是要卡住这个空窗期。
未来路更长
其实联电28 纳米量产过程一波三折,虽然有大客户高通等协助,但拖了3 年高阶HKMG 制程才见身影,除了台积电28 纳米一路过关斩将进入第六年,且每年都有降价版本推出外,其他半导体大厂28 纳米量产过程都很艰辛。然因,未来物联网、车联网市场广阔,28 纳米将是极具竞争力的制程。
大陆本地的晶圆厂由于技术、产能的问题,还未能大展身手,此时,国际和中国台湾半导体厂纷纷进入大陆盖厂卡位,包括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联电更是其中重要一员,能否在这一波产业变革期内抓住机遇,实现绝地反击,布局好大陆及全球半导体市场,就看联电的能耐了。
【关于转载】: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文章标题及内容,不得删改、添加内容绕开原创保护,且文章开头必须注明:转自“半导体行业观察icbank”微信公众号。谢谢合作!
【关于投稿】:欢迎半导体精英投稿,一经录用将署名刊登,红包重谢!来稿邮件请在标题标明“投稿”,并在稿件中注明姓名、电话、单位和职务。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MooreRen001或发邮件到 jyzhang@moore.ren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摩尔精英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摩尔芯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文章 本日 七天 本月
- 1 东方晶源YieldBook 3.0 “BUFF叠满” DMS+YMS+MMS三大系统赋能集成电路良率管理
- 2 NVIDIA重磅出击:三台计算机助力人形机器人飞跃
- 3 奕行智能(EVAS Intelligence)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加速推出RISC-V计算芯片产品,共同助力新时代到来
- 4 智能驾驶拐点将至,地平线:向上捅破天,向下扎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