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竞赛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影响
2019-11-11
13:47:34
来源: 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
点击
2019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暨第四届智能互联创新大赛总决赛在前不久圆满收官。据本届大赛组委会成员,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徐申介绍,本次大赛首次将嵌入式芯片与设计竞赛与智能互联创新大赛结合,两赛结合后也使得本届大赛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从参赛人数上看,本届大赛共吸引了全国301所高校中的5134名学生参赛,是上届参赛人数的三倍。这五千余名同学共组成了1618支参赛队伍。由于本届大赛参赛人数众多,组委会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比赛赛制。据徐申院长介绍,本届大赛共分成了东部、北部、西部、中南四大赛区。参赛作品经过线上评审,最终共有117支队伍经过分赛区的评审晋级到了总决赛。最终,在这117支队伍中,又产生了特等奖颁奖1支队伍、最佳人气奖颁1支队伍、最佳创意奖2支队伍、最佳工程奖2支队伍、一等奖颁奖16支队伍,二等奖颁奖36支队伍、三等奖55支队伍、企业特别奖颁奖5家企业共12支队伍。
由于两赛合并举办,使得本次大赛的选择更为广泛——嵌入式落实到应用是智能互联,智能互联离不开嵌入式技术。两赛合并,参赛学生的思路得到进一步的开阔,内容涉及到社会热点领域,在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社会责任感也更强。从学生作品来看,徐申院长表示,今年学生的参赛作品完成度比较高,与上届相比,参赛作品的立意和创新度都有所提升。但他也指出,参与比赛的学生作品,主要偏重于基于核的外围电路设计,在芯片设计方面的作品较少。徐申院长表示:“下一届大赛会在嵌入式芯片设计这方面做加强,把这种作品比重再提高一下。”
同时,徐申院长也指出了大赛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他认为,大赛主要的参赛者是本科生,本科生在芯片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有待提高。虽然在学校当中,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芯片设计并不是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能够熟练掌握的,同学还至少要掌握芯片设计里面基本的一些工具的使用,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徐申院长强调,夯实基础知识对芯片设计很重要,创新比赛在大三、大四期间进行或许效果会更好。
徐申院长介绍,之前东南大学意在培养栋梁之材,而伴随着产业的需求,东南大学的目标则调整为培养领军型人才。从栋梁之材到领军型人才在本质上是有所区别的,领军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这就需要竞赛这种方式来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竞赛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了解实际应用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徐申院长表示:“与竞赛相对应的是集成电路的主流方向,竞赛的如果做得比较好的话,对集成电路也会起到一些推动作用。”通过参与比赛,参赛者从如今的用嵌入式产品,到未来的开发嵌入式产品,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也将为整个产业的后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以东南大学为例,东南大学的微电子学院是全国首批九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之一,如何起到示范作用,培养的院校人才如何促进集成电路设计的发展也是东南大学思考的问题。徐申院长认为,集成电路相关专业一定要与产业结合。他指出,不像其他学科,很多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是在产业中诞生。东南大学依托南京集成电路的发展,在近年来也加强了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结合。
徐申院长表示,伴随着集成电路在我国各地兴起的热潮,也让很多地方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人才的质量,院校培养的人才被业界所认可,才是考核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据悉,东南大学已经加入到了南京江北新区筹办的南京集成单路产业协同创新学院当中。创新学院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实训,让在学生能够掌握产业所需要的技术要求。徐申院长表示,东南大学希望借助创新学院,优化先相关专业的课程,完善相关专业的教育方式,做到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结合。据徐申院长介绍,东南大学考虑将创新学院的课程纳入到相关专业的实践学分当中,以此,来帮助相关专业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对接产业的需求。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同样,对于集成电路产业来讲,人才不仅是发展的潜力,也是创新的动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其培养人才的体系也需要时间去逐渐完善。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院校对学生的引导,也要注意院校与产业之间的结合。
责任编辑:sophie
相关文章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摩尔芯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文章 本日 七天 本月
- 1 共筑国产汽车芯片未来,中国汽车芯片联盟全体大会即将开启
- 2 国产EDA突破,关键一步
- 3 Ampere 年度展望:2025年重塑IT格局的四大关键趋势
- 4 思尔芯第八代原型验证S8-100全系已获客户部署,双倍容量加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