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芯片产业的未来,专家是这样看的!
2019-08-12
11:50:30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来源:内容来自「科学网」,谢谢。
图3. 2019年远景研讨会11位报告人
图7. 采用三部曲设计方法的DNN加速器案例
报告3:来自DARPA的视角
ERI自从2017年启动以来,其资助的研究内容越来越成体系。下图是DARPA ERI项目所资助的21个项目一览图。DARPA每年也会在7月份举办ERI Summit,将这些项目的核心成员们召集研讨进展与下阶段工作。值得一提的是ERI Summit的报告材料都是可以公开下载,这是2018年的日程与报告下载地址:[http://eri-summit.com/agenda]
Google开源了一个面向RISC-V的验证框架(图19),可以通过RISC-V-DV来产生指令流,对设计进行压力测试。芯片设计过程中的验证环境非常耗时耗力,但又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应该说Google的这个开源工具确实芯片设计中的痛点,但如何能灵活应对不同的设计,如何能达到更高的性能,这些都还需要不断优化。
Horowitz教授的这几点经验教训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也很具有可操作性,他们团队的工作值得关注。
(1)需要花大力气对代码重构才能达到好的性能,简单的C代码在综合得到硬件后甚至可能比CPU性能慢上百倍(图23)。Cong教授团队认为可通过编译优化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开发了一个编译器Merlin,简化代码重构工作。体系结构设计的“三大法宝”为并行、流水和缓存。Merlin编译器的目标是将“三大法宝”对应的设计规则集成到编译器中,从而在整个过程中减少人的参与。
图33. 端到端形式化验证框架
图34. RISC-V核的形式化验证示例
中国当前需要尽快突破被称为是“燃眉之急”的多项关键技术,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芯片领域面临的 “卡脖子”问题根源在于优秀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我们曾做过一项统计,2008到2017年的十年间体系结构顶会ISCA论文的第一作者(可认为是芯片架构研究优秀人才)85%选择在美国就业,仅有4%在中国就业,差距巨大(图36)。这与当前芯片设计门槛过高,导致中国大学无法开展芯片相关教学与研究密切相关。
开篇
2019年度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旗舰会议ISCA于6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召开。6月23日与ISCA一起举行的远景研讨会(SIGARCH Visioning Workshop)吸引了上百位听众。一方面是因为此次研讨会主题“面向下一代计算的敏捷开放硬件(Agile and Open Hardware for Next-Generation Computing)”是当前体系结构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另一方面11位报告人中大牛云集,有图灵奖得主David Patterson教授,也有多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加持,还有来自MIT、Berkeley、Stanford、UCSD、Google、Nvidia、DARPA等顶尖大学、企业和政府机构的专家(自己成了唯一的一位来自美国以外的报告人,多少有些势单力薄)。
全程听完了一天的报告,我的最大感触是开源硬件(芯片)在美国各界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从学术界、企业界到DARPA这样的政府机构,都在积极投入到开源芯片与芯片敏捷开发方向的研究中。早在2016年的首届Architecture 2030远景研讨会上,很多人就认为开源硬件将会是未来的大主题(Big Theme,如图1)。而在国内,很多人对开源硬件/芯片的理解还有些片面,只是认为“开源芯片=RISC-V”。
图1. 2016年远景研讨会上开源硬件便备受关注
远景研讨会(Visioning Workshop)
ACM体系结构专业委员会SIGARCH组织的远景研讨会(Visioning Workshop)是一个畅想未来的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在2016年的ISCA上举办,当年的主题是《Architecture 2030》,知名华人学者UCSB的谢源教授受邀做了题为《Technology-driven Architecture Innov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的报告。第二届是在多伦多举办的ISCA上,主题为《Trends in Machine Learning》,图灵奖得主 Yoshua Bengio 教授以及陈天奇、贾扬清两位博士均为受邀报告人。
今年是第三届,主题是“Agile and Open Hardware for Next-Generation Computing”,一共有11个报告,以下是议程。
David Patterson, UC Berkeley/Google, A New Golden Age for Computer Architecture
Vivienne Sze, MIT, Domain-Specific Architectures for AI and Robotic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Serge Leef, DARPA, Automatic Implementation of Secure Silicon
Andrew Kahng, UCSD, Bringing Design Technology and Architecture Closer Together: What Open Source Might Enable
Yungang Bao,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Four Steps to An Open-Source Chip Design Ecosystem
Richard Ho, Google, Building A Sustainable Open-Source Hardware Ecosystem
Mark Horowitz, Stanford, AHA! – Agile HArdware
Jason Cong, UCLA, Democratize Customizable Computing
Brucek Khailany, NVIDIA, Machine-Learning-Assisted Agile VLSI Design for Machine Learning
Borivoje Nikolić, UC Berkeley, Generating the Next Wave of Custom Chips
Adam Chlipala, MIT, Strong Formal Verification Across a Hardware-Software Stack with RISC-V
图3. 2019年远景研讨会11位报告人
报告1:图灵奖得主David Patterson教授眼中的体系结构黄金时代
Patterson教授介绍敏捷与开放体系结构的挑战与机遇。其实他的报告在很多场合都有讲过,其中他对处理器指令集标准与架构设计的分类值得专门再提一下。
首先,他向大家强调ISA指令集、微结构设计、产品是三个层次。如图4,ISA是规范标准,往往用一本书甚至几张纸来记录描述;微结构设计是具体实现,对应的是源代码;产品则是设计的实例化,比如RedHat推出的Linux发行版。他进一步将指令集标准与架构设计都分为三类:开放免费(open & free)、可授权(Licensiable)、封闭(closed)。于是,我们可以看到,Intel就属于封闭指令集+封闭设计,ARM属于可授权指令集+可授权设计,但要获得授权价格不菲,往往需要上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
RISC-V为全世界提供了开放免费指令集+开放免费设计的选择。根据图5的第一行,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先有了开源开放的指令集,才有可能有开源开放的微架构设计,即绿色格子。需要强调的是RISC-V本身是一种标准规范,和C/C++语言规范、POSIX系统调用等这些标准是一样的。本身是开放的,谁都可以基于这些标准来实现自己的处理器。但有一点需要厘清的是即使都是基于开源开放指令集(比如RISC-V),也存在三种不同的商业模式:(1)Google、NVidia等企业在内部大量使用RISC-V核作为MCU,但他们不对外开放IP以及源代码,这就属于第一行的红色格子;(2)SiFive公司、中国台湾晶心Andes、阿里平头哥的RISC-V核是可以被授权给第三方使用,但并不开源RTL级源码,因此属于橙色格子;(3)Berkeley的Rocket Chip、剑桥大学的LowRISC、蜂鸟E203等RISC-V核将RTL级源码也开源,这些设计可归到绿色格子。
图4.ISA指令集、微结构设计、产品三个层次以及对应的三种商业模式
图5. 三种不同商业模式形成处理器分类
从图5第一行可知,开放开源指令集并不等于就有了开源的微结构设计,这两者很容易被混为一谈。很多人也误判RISC-V受到DARPA资助会影响其开放性。事实上,TCP/IP协议也是DARPA资助下形成的互连标准,但在具体实现层面也可以有不同商业模式:(1)在网络协议栈的软件实现方面,有集成到BSD/Linux中的开源TCP/IP协议栈,也有微软实现集成到商用Windows的TCP/IP协议栈;(2)在硬件实现方面上,美国思科公司可以研发支持IP协议的路由器,中国华为公司也可以研制自己支持IP协议的路由器,并不会因为是TCP/IP协议是受DARPA支持而不能使用。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龙芯。龙芯是基于MIPS指令集发展起来的,而MIPS最早是由美国企业开发和维护的,但人们都认为龙芯是自主设计开发的,这正是区分了标准规范和微架构设计。但谈到RISC-V时,大家又经常混为一谈,实不应该。
报告2:面向AI和机器人的加速器设计
MIT的Vivienne Sze教授介绍了面向AI、机器人和视频压缩的加速器设计。如图6所示,Sze教授认为领域专用加速器设计的套路是:(1)挖掘应用特征——利用专用硬件来将并行性、数据访问特征等特征转变为吞吐与能效;(2)设计更高效负载——在不影响结果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算法与硬件协同设计更高效的负载;(3)定义应用范围——根据应用需求平衡灵活性与效率。
Sze教授用了三个例子分别展示这个套路的有效性,即DNN、机器人自动导航、视频压缩。图7是一个DNN的例子,其他两个例子可以直接看她的PPT材料。
Sze教授近年来获得了各种奖项,今年ISCA上她的学生也获得了最佳博士论文奖。个人觉得他们团队的工作属于稳扎稳打型,他们的设计中采用的技术方案都是意料之中,并没有特别的亮眼的地方。但是他们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每一项工作都会把芯片做出来(如图8),让人很佩服。相比之下很多其他团队的工作更多只是停留在论文阶段的漂亮设计。
题外话:Sze教授的研究工作风格让我想起中科院动物所所长周琪院士的团队。周所在报告时提到他的学生曾抱怨,“我们发表一篇文章数据量是其他团队的10倍,有这个必要吗?”他的回答是:“你以后会认识到,发表文章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文章发表了要把它撤回来”。世界顶尖团队的研究风格都是类似的。
图6. 硬件加速器设计三部曲
图6. 硬件加速器设计三部曲
图7. 采用三部曲设计方法的DNN加速器案例
图8. MIT Sze教授团队设计与实现的系列芯片
报告3:来自DARPA的视角
DARPA一直是颠覆式创新的代表,它孕育了很多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项目,比如Internet、GPS等。在半导体领域,MPW模式/Fabless模式都是在DARPA资助的项目中孕育出来的。因此DARPA的视角也值得关注。
这次报告的是项目主管Serge Leef,他之前一直在工业界,已经有丰富的芯片领域经验。他的报告介绍了如何自动化实现芯片安全。除了传统大家知道的芯片架构安全,他还专门强调了供应链安全,这也反映了美国在对华为禁运的同时,其实也在担心有一天禁运的板子打到自己身上。
这个报告并没有包含具体的技术,但给人印象深刻的是Serge从整个业界生态角度来分析技术的价值——他提到降低芯片设计门槛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将促进风投和创业,从而推动行业的创新(图9与图10)。对于这一点我深表赞同,自己也曾写过一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开源芯片的文章《驳“发展开源芯片弊大于利”论》。我曾经看过其他DARPA的材料,也都能看到类似这种跳出技术本身、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的思路,很值得学习。
图9. 传统初创企业Seed/A轮/B轮融资额度稳步提升,但芯片初创企业A轮就需要2000万美元
图10. DARPA希望能将芯片设计门槛降下来,促进风投和初创行业,推动创新
ERI自从2017年启动以来,其资助的研究内容越来越成体系。下图是DARPA ERI项目所资助的21个项目一览图。DARPA每年也会在7月份举办ERI Summit,将这些项目的核心成员们召集研讨进展与下阶段工作。值得一提的是ERI Summit的报告材料都是可以公开下载,这是2018年的日程与报告下载地址:[http://eri-summit.com/agenda]
图11. DARPA ERI项目所资助的21个项目一览图
报告4:高效开源EDA工具链已在路上(OpenROAD)
UCSD的Andrew Kahng教授获得了DARPA项目的资助,开展高效开源EDA工具链的研究。他认为EDA以前是关注质量,但现在该开始关注把易用性了。他参与的DARPA IDEA项目目标非常激进——24小时内全自动地完成IP、SoC芯片、PCB版的设计(图12)。
在DARPA的资助下,他带领团队启动了OpenROAD项目,该项目将从四个维度来应对芯片设计复杂度问题:(1)最大化划分,将大的设计尽可能划分为小模块,这样可以两个好处,一方面是降低算法复杂度,另一方面就是更易挖掘并行性;(2)并行优化,这一点与前面最大化划分密切联想,当存在大量并行度时,就可以采用各种加速并行的技术来优化,包括使用GPU来加速;(3)采用机器学习的工具与流程,传统芯片设计流程中有很多经验规则,这一点可以通过训练大量已有设计变成神经网络模型,从而加速最优电路设计的搜索和预测。这方面也是Kahng教授在报告中特别强调的;(4)受限的布局方案也可以减少布局布线时的算法复杂度。
OpenRoad将于今年推出Alpha版,然后在2020年推出v1.0版本。
图12. DARPA IDEA项目的目标是全自动化(无人干预)、24小时完成全系统硬件设计
图13. OpenRoad在四方面进行优化
图14. OpenRoad将于今明两年开源
EDA是国内芯片设计产业最大的软肋,中国的EDA工具企业始终未能做大做强。如今,美国开始将EDA转向开源,中国又应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我自己的观点是开源总体对中国是有利的,但开源也存在竞争,只有更多的投入、参与和贡献,才能在开源社区中起到主导作用。中国不一定能在所有环节上都存在优势,但还是有可能在某些环节上推出有竞争力的开源EDA工具。
图15. 全世界范围内开源EDA工具出现快速增长趋势
报告5:中国的声音
我是这届远景研讨会上唯一一位来自美国以外的报告人,这也反映了美国在这个方向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我的报告题目是“The Four Steps to An Open-Source Chip Ecosystem”,根据过去几年在开源芯片与敏捷开放领域的一些实践,梳理了构建开源芯片生态所需要突破的四个方面:开源ISA/IP/SoC、开源EDA工具链、高效低成本的仿真验证、系统软件。然后对每一部分的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进行了分析。
图16. 构建开源芯片生态所需要突破的四个要素
报告6:CHIPS联盟与开源UVM验证框架
来自Google的Richard Ho博士介绍了CHIPS联盟——这是近期Google联合了6家企业成立了一个开源芯片联盟,旨在推动开源芯片生态(图17)。这7家企业每一家都贡献了开源芯片设计中所需要的功能模块,例如西部数据的SweRV核、SiFive的Rocket核、Google的RISC-V-DV验证工具等。从图18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开源工具开始出现,未来基于全开源EDA工具设计开源芯片,将不会是空谈。
图17. CHIPS联盟旨在推动开源芯片生态
图18. 越来越多的开源工具开始出现
Google开源了一个面向RISC-V的验证框架(图19),可以通过RISC-V-DV来产生指令流,对设计进行压力测试。芯片设计过程中的验证环境非常耗时耗力,但又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应该说Google的这个开源工具确实芯片设计中的痛点,但如何能灵活应对不同的设计,如何能达到更高的性能,这些都还需要不断优化。
图19. Google开源的针对RISC-V的验证框架
报告7:硬件加速器设计与领域专用语言DSL
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的Mark Horowitz教授介绍了他们在加速器领域的工作。Horowitz教授早期参与了很多多处理器架构、高带宽内存的研究,创办了Rambus公司。在这个报告中,他认为设计一个硬件加速器的本质就是将应用快速地映射到硬件上,这可以分解为三个步骤(图20):(1)用领域专用语言DSL来写应用;(2)用编译器将应用映射到可编程的硬件模型(也可以看作某种粒度的ISA)上;(3)将ISA映射到目标硬件上。
Horowitz教授接着介绍了团队正在开发的AHA工具链,融合了上述三个步骤(图21)。报告非常精彩的部分是他坦言到虽然这套工具链能工作,也开发出了芯片,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整个工具链需要重构。然后他总结了6个经验教训:(1)敏捷开发应该关注系统构建,而不仅仅是加速器的性能,用户关心的应用最终性能;(2)硬件设计不只是功能,还包括很多复杂问题,如时序、布局、测试生成等,这些都不应该暴露给用户,因此可以通过DSL+编译器来为用户屏蔽这些底层细节;(3)用户使用加速器时都会重写应用代码,既然需要重写,从一开始就应该让用户使用DSL;(4)用户希望为一类应用设计加速器,而不是仅仅为一个应用,因此粗粒度可重构架构CGRA是很好的选择;(5)敏捷开发的核心是重用,因此要尽可能设计一些新工具提供重用度;(6)开源硬件可以降低NRE成本,降低维护成本,但开源硬件的形式不一定是硬件,而将会是以软件工具或代码的形式。
Horowitz教授的这几点经验教训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也很具有可操作性,他们团队的工作值得关注。
图20. 硬件加速器的本质就是将应用快速地映射到硬件
图21. 斯坦福大学开发的芯片敏捷开发AHA工具链
报告8:高层次综合
美国工程院院士、UCLA的Jason Cong教授是FPGA与高层次综合HLS(High-Level Synthesis)领域的顶尖专家。HLS是从1980年代FPGA兴起时CMU、IBM等就开始研究,但一直未能形成商用。从2006年开始,Cong教授在UCLA启动了xPilot项目,后成立公司AutoESL推出AutoPilot工具,并于2011年被Xilinx收购集成为Vivado HLS工具。在报告中,Cong教授指出HLS还面临两大挑战(图22):
(1)需要花大力气对代码重构才能达到好的性能,简单的C代码在综合得到硬件后甚至可能比CPU性能慢上百倍(图23)。Cong教授团队认为可通过编译优化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开发了一个编译器Merlin,简化代码重构工作。体系结构设计的“三大法宝”为并行、流水和缓存。Merlin编译器的目标是将“三大法宝”对应的设计规则集成到编译器中,从而在整个过程中减少人的参与。
(2)如何在很大的设计空间中找到优化设计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前面提到体系结构层次有“三大法宝”,而在具体设计时每一个法宝都有很多种选择,因此设计空间很大。这个挑战不仅仅是学术界关心,事实上工业界也很关心,我们和海思技术交流中也提到这点。为了应对这个问题,Cong教授团队开发了一套自动化设计空间探索框架(Automated design space exploration framework)。目前还主要是基于梯度进行空间搜索,这方面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图22. 高层次综合HLS面临的两大挑战
图23. C代码需要重构才能获得加速,否则可能会比CPU慢上百倍
Cong教授认为让程序员来写HLS代码效率太低,应该提供更高抽象的语言,即领域专用的语言DSL——程序员用更高级的DSL来写代码,然后自动生成HLS代码,进而映射到FPGA上(图24)。到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技术思路与斯坦福Horowitz教授提出的三个步骤一致,如果接着往下看,也会发现第10个来自Berkeley的报告也是同样的理
图24. DSL能提高HLS开发效率
报告9:英伟达的敏捷开发实践
英伟达ASIC与VISL研究部门主任Brucek Khailany介绍了他们采用机器学习方法的敏捷开发技术。英伟达积极投入芯片敏捷开发,其动力也是因为现在芯片设计太过复杂。例如,英伟达产品的开发周期一般需要3-5年,其中设计与验证的时间与成本占比大约70%(图25),2018年Nvidia Xavier SoC一共花了8000人年!因此英伟达希望能将开发周期与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
英伟达的总体思路包含三个要点(图26):(1)使用更高级的开发语言,英伟达选择的是C++;(2)利用HLS工具将C++代码转变为RTL代码,从而可以嫁接到现有的ASIC开发流程;(3)充分使用已经开发好的库和生成器(libraries/generator),尽可能地重用已有设计从而节省时间。值得一提的是,第(3)点库和生成器是面向领域专用的芯片敏捷开发方法中很重要的环节,未来将会决定芯片敏捷开发的性能与质量。最近这方面的工作也开始增加,比如英伟达开发的MatchLib,Berkeley开发的面向RISC-V的Rocket Chip Generator和面向模拟电路的Analogy Generator(下一章节将会介绍)。
最后Khailany简要总结了将机器学习应用到芯片设计自动化方面的相关工作(图27)。如之前Cong教授报告中提到,设计自动化中面临的挑战之一便是巨大的设计空间。深度学习在大空间高效搜索方面则具有很大的潜力。
图25. 英伟达产品开发周期需要3-5年,设计与验证占比大约70%
图26. 敏捷开发思路三个要点:高层次语言、工具、库/生成器
图27. 机器学习为敏捷开发带来的机遇
报告10:支持硬件敏捷开发的新语言与生成器
Berkeley的 Borivoje Nikolić 教授的核心观点是生成器(generator)将是芯片敏捷开发的核心(图28),可以降低芯片设计的成本和开发周期。生成器技术和软件开发中的面向对象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generator可以看作是一个class。简单总结一下这种方式的好处:(1)重用度高,一个生成器可产生很多实例;(2)更易定制化,可通过修改参数产生不同的实例;(3)便于验证,理论上对生成器充分验证(包括形式化验证),可以保障生成实例的正确性。
Nikolić教授带领团队过去几年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发明了具备更高抽象能力的Chisel语言,使生成器的开发变得更简单。事实上,近年来非常火的RISC-V最早开源实现Rocket Chip实现就是一个基于Chisel的生成器(图31)。
一款SoC芯片设计很大的挑战是模拟电路。Nikolić教授开发了BAG(Berkeley Analog Generator),一套基于Python的开源模拟电路生成器(图29),包括 Comparator 、多种ADC/DAC生成器、SerDes生成器(图30)等。这些生成器在ST 28nm, GF 22nm, TSMC 16nm等不同工艺下成功流片。当然目前实测性能与业界主流产品相比还有差距,比如使用TSMC 16nm工艺的ADC采样频率为7GS/s,精度为6.5bit,而ADI公司于2017年便开发出基于28nm工艺的10GS/s、精度为12bit的产品。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开源设计,如果社区和企业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改进,有可能最终得到足够性能的开源模拟电路设计。
图28. 生成器(generator)是芯片敏捷开发的核心
图29. 数字电路生成器Chisel3和模拟电路生成器BAG2
图30. 基于BAG2的SerDes生成器
图31. 基于Chisel与BAG生成的RISC-V芯片
报告11:端到端的形式化验证
形式化验证(Formal Verification)方法被认为是保证系统正确性的最有效方法。自从2009年第一个经过形式化验证的操作系统内核SeL4发表以来,形式化验证方法已收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尤其是在操作系统领域。2016年,美国NSF在计算机领域额度最大的“Expedition in Computing”项目(5年1000万美元)资助了由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申请的形式化验证软硬件全系统栈的项目:DeepSpec(图32),一个目标极其远大而具有颠覆性、同时也极具挑战的研究项目。
MIT的Adam Chlipala教授也是DeepSpec的co-PI,他在Visioning Workshop上介绍了基于RISC-V开展的全系统端到端强形式化验证研究进展(图33),包括硬件RTL层次的验证、编译器的验证等。Chlipala教授展示了一个经过验证的RISC-V核实现(图34,图35),目前还只能用于演示点灯。
报告中我的理解是相比于传统的Verilog,具有更高抽象的硬件描述语言(如BlueSpec、Chisel)将有助于RTL层次的形式化验证。不过由于自己对这个领域也了解不多,所以也无法更深入地解读他们的研究工作。
在这里可以分享一段有趣的经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时在同一个办公室的是Andrew Appel教授的博士后Lennart Beringer,当时正在开展编译器的形式化验证研究。当时曾问过他形式化验证的前景,他自己认为可能需要20年才能实用。让人感慨的是,几年后,即使在一线研究人员看来都很遥远的研究却得到了NSF的大力资助,而Lennart现在也正是DeepSpec项目的副主任。相比较于美国大力资助形式化验证的系统实现,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团队就显得太少了,也很难得到资助。这种现状亟需改变。
图32. 2016年NSF Expedition in Computing项目:DeepSpec
图33. 端到端形式化验证框架
图34. RISC-V核的形式化验证示例
图35. 经过验证的RISC-V核
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芯片一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软肋,如何破解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各界都在积极实践与探索。
中国当前需要尽快突破被称为是“燃眉之急”的多项关键技术,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芯片领域面临的 “卡脖子”问题根源在于优秀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我们曾做过一项统计,2008到2017年的十年间体系结构顶会ISCA论文的第一作者(可认为是芯片架构研究优秀人才)85%选择在美国就业,仅有4%在中国就业,差距巨大(图36)。这与当前芯片设计门槛过高,导致中国大学无法开展芯片相关教学与研究密切相关。
这种人才危机美国也曾经历过,1982年全美上千所大学中只有不到100 位教授和学生从事半导体相关的研究。为了应对人才危机,美国DARPA在1981年启动MOSIS项目,为大学提供流片服务,通过MPW模式大幅降低芯片设计门槛(图37)。三十余年来MOSIS为大学和研究机构流了60000多款芯片,培养了数万名学生。因此,降低芯片设计门槛亦可大幅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开源芯片与敏捷开发,有可能再未来实现数量级地降低芯片开发门槛。开源芯片生态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中国能积极参与并主导开源芯片生态中若干核心模块,那么就有可能吸引更多开发人员、民间资本参与芯片开发,提高芯片领域的创新活力,同时也能为中国芯片企业提供基于开源的芯片关键技术与优秀人才、摆脱“卡脖子”困境。
结语:2030憧憬
总结来说,开源芯片与敏捷开发备受关注,背后存在两方面的驱动力:
(1)应对摩尔定律终结的技术发展需求:Dennard Scaling定律和摩尔定律逐渐走向终结,但摩尔定律赋予芯片的能力并未充分挖掘出来。例如实现一个矩阵乘法,普通程序员写的程序和懂体系架构的专家写的程序性能上甚至会有63000倍的差距。因此,面向某个特定领域将专家知识实现到芯片中,就有可能提升几百甚至几千倍的性能功耗比,从而充分挖掘芯片上晶体管的潜力。但这种领域专用体系结构(DSA)会带来碎片化问题,需要从芯片设计成本与周期两个维度同时降低门槛,才能应对种类繁多的领域专用加速器。
(2)激发创新活力、繁荣芯片产业的市场需求:长期以来芯片研发成本高、周期长,导致了该领域的高门槛,严重阻碍了创新。即使研制一款中档芯片,也往往需要数百人年、数千万甚至上亿的研发投入,导致资本不愿投资。因此,只有少数企业才能承担,资本市场对芯片投资也是极其谨慎保守,制约了芯片领域的创新活力。
构建开源芯片生态与敏捷开发方法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是一个不管是学术上还是商业上都值得探索的方向,也需要各界的支持与参与。
责任编辑:sophie
相关文章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摩尔芯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文章 本日 七天 本月
- 1 复杂SoC芯片设计中有哪些挑战?
- 2 进迭时空完成A+轮数亿元融资 加速RISC-V AI CPU产品迭代
- 3 探索智慧实践,洞见AI未来!星宸科技2024开发者大会暨产品发布会成功举办
- 4 重磅发布:日观芯设IC设计全流程管理软件RigorFlow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