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国数字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
最近随着2019年“推免硕士生”拉开了帷幕,又有很多同学开始联系导师了。但是很多同学注定会找不到满意的导师。以前我曾经在知乎上谈过,集成电路领域有很明显的人才培养的结构性问题。那就是业界需求的工程师很多是“数字IC”相关的。但是从研究的角度上来说,数字IC设计研究却没有那么多。仔细看一个ISSCC的Session,数字IC所占的比例极少。而且其中还有一大部分属于“晶体管级”的数字IC设计。其设计方法和业界需要的利用EDA design Flow来完成大型数字系统设计的有非常大的 区别。所以如果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就是做真正数字IC尤其是大型的数字IC设计的老师很少。
相比于模拟射频\电源IC设计而言,数字IC尤其是大型的系统级IC设计的文章更难发,项目更难拿。所以在这个领域的高校教师更难以“生存”。这个问题不单单是国内的问题,而是全世界共有的问题。但国外的高校两个方法来对这个问题加以纠正。其一就是国外有比较成熟的“同行评议”制度,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简单“数文章”和“数经费”的问题。保证了搞大型数字IC设计方向研究的老师不至于“绝种”。第二是硕士阶段的教育大部分是“授课型”的,面向市场需求开设各种“Project”。这种Project通过设置一些合理的课程和实验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能力。这些课程虽然深度不大(难度还是有一些的),但是也基本上涵盖了需要从事数字IC设计的一些必要性的知识。相比于国内的研究生培养制度,这种形式的培养在培养的深度上固然是不如的,但一个老师却一次可以培养20-30人。而且单单是上课的话,不适搞这个方向研究的老师也可以上,都是搞IC的嘛。通过4-5门课程,把数字IC设计前后端核心知识点搞通也并不是不可以。毕竟如果只是做普通工程师的话编编代码、跑跑流程的话,数字IC设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点还是比模拟/射频要低一些(要想后续有发展后劲就不止需要这些了,详见我博客上的其它内容)。
相比于国外高校这种较为灵活的“Project”,我们国内的研究生培养就存在较多的问题。今天也不能一一的阐述。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目前国内没有真正的“授课型”硕士,无论是“学硕”也好“专硕”也好,还是带有很强的“研究性质”。只不过一个搞的是学术研究一个搞的是应用研究。搞研究,就意味着要做点东西出来。不管技术含量/学术水平如何,总归是要做东西出成果。而且随着国家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严格要求,对于成果的产出要求越来越严格。这种培养思路就意味着只能是以“导师带学生”的方式来进行,而不能说上完课写个实验报告就拉倒。
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面,学生的培养数量就和老师是数量紧密相关了。更何况现在科研考核也是要看经费看成果(文章or项目)的,自己瞎指导一气既完成不了经费也出不了成果。如果老师不懂又在那瞎指导的话,既耽误自己有贻害学生。前面已经讨论了,相比于别IC设计的领域,数字IC设计尤其是系统级数字IC设计领域的文章更难发,经费更难拿。所以坚持在这个领域的老师很少。而按照现行的经费和成果(论文)来分配招生名额又使得这原本很少的老师们能够拿到的招生名额也非常的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我电的电子学院,搞数字IC设计(含电路级和系统级)老师的招生名额加起来大概是20人左右。这个人数甚至不如我现在EDA技术小班教学总人数多(36人选课)。
而另一方面,现在就业市场上对于数字IC设计尤其是系统级数字IC设计的人才需求又是非常多的。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方面大量的媒体报道说现在集成电路人才缺口有30万、40万(夸张的说有70万)而我们的很多相关专业的同学却觉得就业形势并不好的原因。这一情况也导致了很多同学为了就业最后不得不通过自学或者去上培训班的方式来解决。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想想也是有点悲哀。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以上的这些都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由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太快,导致改革一直是跟不上发展的节奏。常常是一次改革还没有完成落地,形势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制度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现在改革面临的问题和阵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写这文章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改变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只是希望各位同学认清现在的形势,结合自身的情况和条件,能够尽可能的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祝各位同学保研/考研顺利,更祝各位读研顺利。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由于目前我的招生名额已经用完(估计电子学院搞数字IC设计的老师名额应该差不多都用完了)。但有意报考我的同学呢也不用灰心。目前由于我和我电很多老师都有项目合作(因为做系统级芯片确实需要和系统/应用相结合),同学们可以选择报考我的合作伙伴,最后也是做我们的研究方向。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摩尔芯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文章 本日 七天 本月
- 1 智能驾驶拐点将至,地平线:向上捅破天,向下扎深根
- 2 英飞凌计划对TRAVEO™ T2G汽车MCU进行ISO/SAE 21434 产品合规认证
- 3 村田开发超小尺寸、超低功耗的Type 2GQ GNSS模块 以匠心品质助力实现万物互联时代
- 4 星微科技连续完成超亿元B轮及B+轮融资,加速国产半导体设备核心部件的自主化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