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麒麟980或采用自研GPU,已进入验证工作
2018-07-23
14:00:43
来源: 老杳吧
点击
1.麒麟980或采用自研GPU,已进入验证工作;
2.2018年1-6月全国集成电路产量849.6亿块 同比增长15%;
3.康佳加速涉猎芯片新能源汽车 “新飞”进入整合期;
4.对话成都市经信委:万亿级产业集群如何构建?;
5.转型智能制造,传统工业基地徐州的变身
1.麒麟980或采用自研GPU,已进入验证工作;
摘要:华为麒麟980采用台积电7纳米工艺制程,CPU为4个A77+4个A55,最高主频为2.8GHz;GPU或为华为自主研发,性能为Adreno 630(骁龙845)的1.5倍左右。在基带方面,今年年初华为发布4.5G基带balong 765,支持cat19,最高下载速度1.6Gbps,不知是否会加入到麒麟980中。
继上周华为麒麟710正式发布之后,台湾电子时报和凤凰网科技先后曝光关于麒麟980的消息。
在基带方面,今年年初华为发布4.5G基带balong 765,支持cat19,最高下载速度1.6Gbps,不知是否会加入到麒麟980中。
同时,麒麟980将内置第二代寒武纪NPU 1M,使得AI性能将有大幅提升。寒武纪1M同样采用台积电7纳米制程,可以智能识别应用场景调度GPU运行,实现图形性能最高3倍的提升。能耗比高达5Tops/W,即每瓦特5万亿次运算,并提供2Tops、4Tops、8Tops三种规模的核心,满足不同场景、不同量级的AI处理需求。
近期,华为发布了一项很吓人的技术——GPU Turbo图形加速技术,可以提高芯片的图形处理能力。麒麟980很有可能搭载这项技术以弥补GPU弱点。GPU Turbo升级到第二代,在原有的游戏加速上又加入了对系统的优化,操作更加流畅,还可以将手机功耗降低30%。
据悉,今年华为Mate 20旗舰手机有望搭载麒麟980处理器。日前,其他媒体曾报道过,据传麒麟980已经进入试产前的验证工作,设计工作基本完成。
华为从2009年试水智能手机处理器开始,在与高通的比拼中,从麒麟950的落后,到麒麟960的接近,再到麒麟970的持平。此次,麒麟980在性能和配置上能否赶超高通,很值得期待。据麒麟芯片最新提供数据显示,华为麒麟芯片的出货量已经累计超过1亿套。(校对/小北)
2.2018年1-6月全国集成电路产量849.6亿块 同比增长15%;
2018年6月,中国集成电路产量为157亿块,同比增长17%。2018年1-6月,全国集成电路累计产量达849.6亿块,同比增长15%。
2017-2018年6月中国集成电路产量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分地区来看,2018年上半年全国集成电路产量排名第一的是江苏省,累计产量达2828699.4亿块,同比增长12.89%。2018年1-6月全国集成电路分省市产量前十排名依次为江苏省、甘肃省、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四川省、天津市、湖南省、重庆市。
2018年上半年全国各省市集成电路产量排行榜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中商产业研究院
3.康佳加速涉猎芯片新能源汽车 “新飞”进入整合期;
■本报记者 贾 丽
老牌国企康佳,在它进入第38个年头的时候,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今年以来,康佳集团(下称康佳)动作不断,先是大手笔收购新飞电器(下称新飞),然后又宣布布局存储、芯片、精密制造等,择机进入大健康、新能源汽车、5G等领域,并提出新战略及4年营收破千亿元的目标。
日前,康佳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日报》表示:“半导体市场空间很大,康佳将进一步在存储、物联网芯片、资金密集型制造等领域进一步布局。公司将启动多融资渠道,大股东华侨城也会提供支持。”
在将新飞收入囊中之后,目前康佳正在对新飞内部资源进行重整。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新飞’这一老字号品牌资产将得到保留,康佳将保证新飞运营的独立性。接下来康佳将在白电业务上双品牌运作,发挥各品牌优势,同时让其资源互补。康佳也正在对新飞品牌进行年轻化、高端化改造。”
保留老字号
双品牌运作
对新飞的4.55亿元收购,让传统的彩电巨头康佳再次活跃在外界的视线中。
今年以来,康佳频频资本运作。近日,康佳以4.55亿元竞得河南新飞电器等新飞系公司100%股权,获得外界关注。
康佳方面称,公司将借助收购壮大规模,打出“新飞”和“康佳”双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康佳白色家电业务。
如今,距离其拿下新飞上述股权已有一个多月,康佳对新飞的复苏采取了哪些措施?
康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康佳已对新飞现有生产设备进行维护、运营,同时将上下游渠道打通,帮助新飞尽快恢复生产。接下来康佳会对新飞品牌形象进行改造,以适应当下的消费市场。经营重启后,康佳会优先录取原新飞员工。”
他透露:“新飞目前的品牌资源依旧有巨大价值,其可以弥补康佳在白电领域的不足,与康佳品牌实现资源互补。”
4年内营收破千亿元
欲变身投控平台?
在收购新飞后不久,康佳新一轮转型正式浮出水面。近日,康佳对外公布转型新战略:一个核心定位,打造以科技创新驱动的平台型公司;坚持两条发展主线,推进战略转型升级的落地。
同时,康佳明确了三项发展策略:改革,围绕业务形态,实施混改聚力发展;转型,围绕新兴产业,打造新产业赛道;升级,围绕智慧家庭,升级现有业务模式。
如此大规模的变革,在康佳历史上也并不多见。此次,康佳也提出了新一发展目标:十三五末完成营收目标600亿元,2022年完成营收目标1000亿元。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康佳开始加快在多元领域布局。
白电、存储、芯片、环保、智慧家庭,康佳忙得是不亦乐乎。然而这是否会让康佳“忙不过来”?而康佳如此大踏步地进入众多领域,后续资金又能否跟得上?
对此,康佳上述负责人表示:“康佳进入的半导体等产业,需要的资金量确实很大。康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有巨大的体量,大股东华侨城也会提供支持,再加上政府资金,康佳可以在产业实现深度布局。”
他认为,康佳自身在半导体等领域有巨大需求,同时也看好这些产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康佳对半导体有很强消化能力。同时,康佳此前一直在半导体领域储备,只是没有将这些储备民用化,但康佳是有优势的。存储、物联网芯片,产业链上游的半导体制造、资金密集型制造、半导体设备等,都是康佳未来关注的产业。”
目前看来,康佳此轮转型初见成效。近日,深康佳A发布了2018年半年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7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约54%;净利润为3.2亿元-3.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0倍。
公司称,上半年预计经营业绩变动原因与康佳确立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相关。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定下了千亿元目标的康佳,也在寻求新的增长点与转型方向。长远来看,这个家电老品牌正在加速去‘电器化’,有意转而成为一家科技创新驱动的投控平台型公司。”
证券日报
老牌国企康佳,在它进入第38个年头的时候,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今年以来,康佳集团(下称康佳)动作不断,先是大手笔收购新飞电器(下称新飞),然后又宣布布局存储、芯片、精密制造等,择机进入大健康、新能源汽车、5G等领域,并提出新战略及4年营收破千亿元的目标。
日前,康佳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日报》表示:“半导体市场空间很大,康佳将进一步在存储、物联网芯片、资金密集型制造等领域进一步布局。公司将启动多融资渠道,大股东华侨城也会提供支持。”
在将新飞收入囊中之后,目前康佳正在对新飞内部资源进行重整。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新飞’这一老字号品牌资产将得到保留,康佳将保证新飞运营的独立性。接下来康佳将在白电业务上双品牌运作,发挥各品牌优势,同时让其资源互补。康佳也正在对新飞品牌进行年轻化、高端化改造。”
保留老字号
双品牌运作
对新飞的4.55亿元收购,让传统的彩电巨头康佳再次活跃在外界的视线中。
今年以来,康佳频频资本运作。近日,康佳以4.55亿元竞得河南新飞电器等新飞系公司100%股权,获得外界关注。
康佳方面称,公司将借助收购壮大规模,打出“新飞”和“康佳”双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康佳白色家电业务。
如今,距离其拿下新飞上述股权已有一个多月,康佳对新飞的复苏采取了哪些措施?
康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康佳已对新飞现有生产设备进行维护、运营,同时将上下游渠道打通,帮助新飞尽快恢复生产。接下来康佳会对新飞品牌形象进行改造,以适应当下的消费市场。经营重启后,康佳会优先录取原新飞员工。”
他透露:“新飞目前的品牌资源依旧有巨大价值,其可以弥补康佳在白电领域的不足,与康佳品牌实现资源互补。”
4年内营收破千亿元
欲变身投控平台?
在收购新飞后不久,康佳新一轮转型正式浮出水面。近日,康佳对外公布转型新战略:一个核心定位,打造以科技创新驱动的平台型公司;坚持两条发展主线,推进战略转型升级的落地。
同时,康佳明确了三项发展策略:改革,围绕业务形态,实施混改聚力发展;转型,围绕新兴产业,打造新产业赛道;升级,围绕智慧家庭,升级现有业务模式。
如此大规模的变革,在康佳历史上也并不多见。此次,康佳也提出了新一发展目标:十三五末完成营收目标600亿元,2022年完成营收目标1000亿元。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康佳开始加快在多元领域布局。
白电、存储、芯片、环保、智慧家庭,康佳忙得是不亦乐乎。然而这是否会让康佳“忙不过来”?而康佳如此大踏步地进入众多领域,后续资金又能否跟得上?
对此,康佳上述负责人表示:“康佳进入的半导体等产业,需要的资金量确实很大。康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有巨大的体量,大股东华侨城也会提供支持,再加上政府资金,康佳可以在产业实现深度布局。”
他认为,康佳自身在半导体等领域有巨大需求,同时也看好这些产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康佳对半导体有很强消化能力。同时,康佳此前一直在半导体领域储备,只是没有将这些储备民用化,但康佳是有优势的。存储、物联网芯片,产业链上游的半导体制造、资金密集型制造、半导体设备等,都是康佳未来关注的产业。”
目前看来,康佳此轮转型初见成效。近日,深康佳A发布了2018年半年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7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约54%;净利润为3.2亿元-3.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0倍。
公司称,上半年预计经营业绩变动原因与康佳确立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相关。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定下了千亿元目标的康佳,也在寻求新的增长点与转型方向。长远来看,这个家电老品牌正在加速去‘电器化’,有意转而成为一家科技创新驱动的投控平台型公司。”
证券日报
4.对话成都市经信委:万亿级产业集群如何构建?;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陈 旭
从要速度到要质量,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形势下不容置疑的转型战略。当各地都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成都率先给出了清晰的路径图。
在成都看来,想要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核心支撑和关键所在,为此专门出台了《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下一步,成都重点聚焦“5+5+1”产业细分领域,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未来3到5年,这些领域中将诞生过万亿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锁定电子信息作为首个将于2020年建成的万亿级产业,立足于成都的传统优势——去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300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居第一位。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也被选为“种子选手”。三大产业集群将成为成都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中的“拳头产业”,支撑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目前的产业现状来看,实现三个万亿级的目标并非易事。成都要如何既提质又增效?《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就此对话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以下简称“经信委”),深度解读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如何构建。
建成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
NBD:按照《攻坚计划》,2020年成都将出现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建成国际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请问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发展情况如何?2020年能够完成“万亿级”的目标吗?
经信委:成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是国家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是我国中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领军城市。2017年,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3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20.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38.7亿元,增长14.9%。
事实上,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我们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400余户,其中电子制造业500余户。聚集了英特尔、IBM、格罗方德等60余家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公司,从业人员60余万。此外,成都还拥有一批国家级电子类高校和科研机构。
目前,成都已形成了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整机制造到软件服务的全产业链条,正聚焦“一芯、一屏”攻坚突破集群发展,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根据目前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态势,预计未来3年需要达到年均15%的增速。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挑战,但随着格罗方德、京东方第六代柔性AMOLED、中电熊猫8.6代线、紫光IC国际城、成都海光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我们将努力实现万亿级目标。
NBD:在国家“强芯”发展战略的背景之下,集成电路行业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关注。从Intel的布局到格芯的落地,芯片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下一步,集成电路领域将如何发力?
经信委:根据成都市工业经济监测平台数据,2017年,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超670亿元,占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超过10%,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等国内第一方阵城市,在中西部具有领先优势。格罗方德、紫光IC国际城等大项目的落地建设投产以后,将提升成都在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成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期望借大企业和“中游”产业之势,向附加值较高的上下游拓展延伸,打响“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名气,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落户。像今年3月,成都出台了集成电路产业支持政策,对集成电路多个重要环节进行了精准扶持。政策发布第二天就有很多企业打电话咨询,达到了我们打响“强‘芯’名片”的目的。
下一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着力打造良性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做大做强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包括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抢抓国家战略布局、创新高质量发展要素供给以及定期举行产业交流活动等。
NBD:在“屏”方面,成都的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潜力怎样?
经信委: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的布局,集中在环北京、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鄂地区几个区域,逐步建立起“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较为完整的上游配套产业链和下游整机应用产品及服务体系”的产业集群。
成都则更加看重产业链中上游的配套产出和面板出货量,“一个项目落户,一个产业兴起”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目前,成都的实际产能加上签约落地即将投入的产能,在全国优势明显。2017年,成都新型显示产业主营收入规模已达205.85亿元、同比增长53.67%。2018年1~5月,主营收入66.92亿元、同比增长44.83%。
目前,在该产业主要围绕京东方、中电熊猫、天马微电子等面板制造企业,还在不断向产业链上游、下游延伸拓展。主要配套企业及产品,已聚集了业成科技(触控模组)、中光电(玻璃基板)、吉锐时代(触控模组)、路维光电(掩膜版)、东进世美肯(化学品)、日东电工(偏光片)、日本出光兴产(OLED材料)、精电国际(车载显示)等众多企业。整体来看,成都的新型显示产业的全产业链已成雏形,关键技术领先全国,终端产品优势明显。
NBD:作为投入产出比更小、容易出现爆发式增长的软件服务业,是否是构建万亿级产业集群的主力领域?如何挖掘它的潜力?
经信委:成都是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经过近十几年的积累,软件服务总量已达到相当的规模。2017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2665.0亿元,同比增长13.17%,占全国的4.85%,中西部的30.69%,西部地区的43.07%,全省的95.83%。
下一步,软件服务业的发展将由大变强、提升实力,向高质量发展。当前,互联网已渗入生活和生产等方面,主要依靠的就是软件,可以说市场非常大,无处不在。所以若是要做大产业规模,软件服务业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
比如工业互联网,目前产业潜力还没得到充分释放,待软件从低端的项目制,向健康、高端的服务化转型后,软件服务业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因此接下来,成都在软件服务业方面,除了继续推动信息技术向生活、生产方面渗透,更要提升软件服务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在万物互联、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智能主导的应用场景下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
培育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装备制造、医药健康
NBD:除了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医药健康产业也是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种子选手”,他们目前是什么发展现状?
经信委:去年,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6150亿元。若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速,预计到2020年其产业规模能突破8000亿元,营收亿元以上企业增至450家。到2022年,成都整个装备制造产业规模有望过万亿。如此看来,装备制造产业作为两个万亿级培育产业之一,潜力巨大。
目前,成都的医药健康产业距离万亿级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截至2017年,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近3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其产业规模能够突破5000亿元,营收亿元以上企业增至500家。到2025年,其产业规模有望实现翻番,达到万亿级。
NBD:具体而言,装备制造产业将从哪些领域挖掘潜力?
经信委:我们将打造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绿色智能汽车制造示范区和轨道交通产业高地。从汽车产业、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四大领域入手,做大装备制造产业规模。
首先,在航空航天方面,我们将贯彻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军机整机、无人机、民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研制维修等航空装备全产业链制造的竞争优势。
其次,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端。打通研发、生产、配套各环节,加快推进新能源整车制造。
同时,成都也计划在轨道交通整车制造、新制式研发、后市场服务领域协同发力。
NBD:医药健康产业又应该从哪里发力?
经信委:我们将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医药供应链枢纽城市。
以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等平台为支撑,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为核心,同步加快推动药明康德生命健康产业基地、京东方(成都)健康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成都还将加快提升生物技术药、中药和天然药物、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基因与细胞治疗、医疗人工智能、新型抗体药等新兴领域,抢占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制高点。此外,还将加快打造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医美之都”,推动成都成为国际国内知名医疗健康企业和机构的聚集高地。
此外,成都还将致力于整合运输资源及海关、商检、食药监等行政资源,健全跨境医药物流体系,以提升医药产品快速通关能力,扩大成都在全球医药供应链中的竞争优势。 每日经济新闻
从要速度到要质量,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形势下不容置疑的转型战略。当各地都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成都率先给出了清晰的路径图。
在成都看来,想要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核心支撑和关键所在,为此专门出台了《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下一步,成都重点聚焦“5+5+1”产业细分领域,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未来3到5年,这些领域中将诞生过万亿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锁定电子信息作为首个将于2020年建成的万亿级产业,立足于成都的传统优势——去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300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居第一位。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也被选为“种子选手”。三大产业集群将成为成都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中的“拳头产业”,支撑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目前的产业现状来看,实现三个万亿级的目标并非易事。成都要如何既提质又增效?《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就此对话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以下简称“经信委”),深度解读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如何构建。
建成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
NBD:按照《攻坚计划》,2020年成都将出现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建成国际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请问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发展情况如何?2020年能够完成“万亿级”的目标吗?
经信委:成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是国家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是我国中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领军城市。2017年,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3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20.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38.7亿元,增长14.9%。
事实上,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我们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400余户,其中电子制造业500余户。聚集了英特尔、IBM、格罗方德等60余家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公司,从业人员60余万。此外,成都还拥有一批国家级电子类高校和科研机构。
目前,成都已形成了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整机制造到软件服务的全产业链条,正聚焦“一芯、一屏”攻坚突破集群发展,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根据目前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态势,预计未来3年需要达到年均15%的增速。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挑战,但随着格罗方德、京东方第六代柔性AMOLED、中电熊猫8.6代线、紫光IC国际城、成都海光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我们将努力实现万亿级目标。
NBD:在国家“强芯”发展战略的背景之下,集成电路行业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关注。从Intel的布局到格芯的落地,芯片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下一步,集成电路领域将如何发力?
经信委:根据成都市工业经济监测平台数据,2017年,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超670亿元,占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超过10%,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等国内第一方阵城市,在中西部具有领先优势。格罗方德、紫光IC国际城等大项目的落地建设投产以后,将提升成都在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成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期望借大企业和“中游”产业之势,向附加值较高的上下游拓展延伸,打响“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名气,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落户。像今年3月,成都出台了集成电路产业支持政策,对集成电路多个重要环节进行了精准扶持。政策发布第二天就有很多企业打电话咨询,达到了我们打响“强‘芯’名片”的目的。
下一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着力打造良性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做大做强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包括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抢抓国家战略布局、创新高质量发展要素供给以及定期举行产业交流活动等。
NBD:在“屏”方面,成都的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潜力怎样?
经信委: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的布局,集中在环北京、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鄂地区几个区域,逐步建立起“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较为完整的上游配套产业链和下游整机应用产品及服务体系”的产业集群。
成都则更加看重产业链中上游的配套产出和面板出货量,“一个项目落户,一个产业兴起”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目前,成都的实际产能加上签约落地即将投入的产能,在全国优势明显。2017年,成都新型显示产业主营收入规模已达205.85亿元、同比增长53.67%。2018年1~5月,主营收入66.92亿元、同比增长44.83%。
目前,在该产业主要围绕京东方、中电熊猫、天马微电子等面板制造企业,还在不断向产业链上游、下游延伸拓展。主要配套企业及产品,已聚集了业成科技(触控模组)、中光电(玻璃基板)、吉锐时代(触控模组)、路维光电(掩膜版)、东进世美肯(化学品)、日东电工(偏光片)、日本出光兴产(OLED材料)、精电国际(车载显示)等众多企业。整体来看,成都的新型显示产业的全产业链已成雏形,关键技术领先全国,终端产品优势明显。
NBD:作为投入产出比更小、容易出现爆发式增长的软件服务业,是否是构建万亿级产业集群的主力领域?如何挖掘它的潜力?
经信委:成都是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经过近十几年的积累,软件服务总量已达到相当的规模。2017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2665.0亿元,同比增长13.17%,占全国的4.85%,中西部的30.69%,西部地区的43.07%,全省的95.83%。
下一步,软件服务业的发展将由大变强、提升实力,向高质量发展。当前,互联网已渗入生活和生产等方面,主要依靠的就是软件,可以说市场非常大,无处不在。所以若是要做大产业规模,软件服务业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
比如工业互联网,目前产业潜力还没得到充分释放,待软件从低端的项目制,向健康、高端的服务化转型后,软件服务业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因此接下来,成都在软件服务业方面,除了继续推动信息技术向生活、生产方面渗透,更要提升软件服务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在万物互联、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智能主导的应用场景下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
培育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装备制造、医药健康
NBD:除了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医药健康产业也是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种子选手”,他们目前是什么发展现状?
经信委:去年,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6150亿元。若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速,预计到2020年其产业规模能突破8000亿元,营收亿元以上企业增至450家。到2022年,成都整个装备制造产业规模有望过万亿。如此看来,装备制造产业作为两个万亿级培育产业之一,潜力巨大。
目前,成都的医药健康产业距离万亿级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截至2017年,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近3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其产业规模能够突破5000亿元,营收亿元以上企业增至500家。到2025年,其产业规模有望实现翻番,达到万亿级。
NBD:具体而言,装备制造产业将从哪些领域挖掘潜力?
经信委:我们将打造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绿色智能汽车制造示范区和轨道交通产业高地。从汽车产业、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四大领域入手,做大装备制造产业规模。
首先,在航空航天方面,我们将贯彻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军机整机、无人机、民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研制维修等航空装备全产业链制造的竞争优势。
其次,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端。打通研发、生产、配套各环节,加快推进新能源整车制造。
同时,成都也计划在轨道交通整车制造、新制式研发、后市场服务领域协同发力。
NBD:医药健康产业又应该从哪里发力?
经信委:我们将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医药供应链枢纽城市。
以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等平台为支撑,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为核心,同步加快推动药明康德生命健康产业基地、京东方(成都)健康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成都还将加快提升生物技术药、中药和天然药物、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基因与细胞治疗、医疗人工智能、新型抗体药等新兴领域,抢占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制高点。此外,还将加快打造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医美之都”,推动成都成为国际国内知名医疗健康企业和机构的聚集高地。
此外,成都还将致力于整合运输资源及海关、商检、食药监等行政资源,健全跨境医药物流体系,以提升医药产品快速通关能力,扩大成都在全球医药供应链中的竞争优势。 每日经济新闻
5.转型智能制造,传统工业基地徐州的变身
简介:传统工业基地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徐州着力培育壮大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主导产业。
铁路纵横、运河过境、襟江带湖,徐州位于东部地区南北通衢、中州锁钥的要塞,是一座典型的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起来的城市。在铁路掌握经济命脉的年代,徐州逐步发展成为 “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如今,传统工业基地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徐州着力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和电力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壮大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主导产业。
在7月19日举行的徐州合作发展恳谈会暨上海徐商峰会上(下称“恳谈会”),智能制造、科技创新成为在徐州企业热议的名词。一批具有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的企业为这座传统工业基地增添了新的生机。
传统工业基地的转型
据了解,徐州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06亿元,位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1位,是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装备制造等8个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工程机械之都徐州集聚了徐工集团、卡特彼勒等国内外工程机械巨头。徐州高新区依托徐工重卡,也吸引了100余家装备制造企业落户徐州铜山。其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装备智能制造。
上海振华重工就是一家落户在徐州高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副总裁刘建波在恳谈会上表示,随“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部署的深入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渗透、深度融合,工程机械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转型契机。
对于公司在徐州未来的发展,刘建波表示,振华重工将在徐州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安全科技产业、一体化规划设计、智能设备研发及系统集成、大数据+云平台运营管理等项目。
上海电气研砼(徐州)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电气研砼”)也刚刚在徐州投产半个多月,主要从事装配式建筑产业领域从装备到产品的生产加工。
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础部分。早在2016年国家就提出,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后来提出“至2030年,在全国范围内新建项目30%采用装配化建造”的目标。
上海电气集团总裁黄瓯谈到:“我们看到了国家在改革建筑行业发展装配式建筑上的决心与魄力,同时也看到了这其中所蕴含着的广阔的市场前景。我们联合众多行业精英成立上海电气研砼,全力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领军企业。”
据了解,公司已经投产的一期项目,预计今年可完成50条装配式自动化流水生产线,最终将形成年产150条自动化流水线的生产能力,可实现年产值约20亿元。
不仅传统工业正在用科技武装自己,进行新一轮升级,徐州还在政策上向自主创新型产业倾斜。在恳谈会上,46个产业带动力强、龙头型、基地型项目现场签约,包括新能源科技、医疗机械、智能物流装备、环保智能设备等项目。项目投资235.72亿元人民币,利用外资3.96亿美元。
南京金士威投资的高分子纳米节能防爆玻璃项目(下称“金士威”)就是其中一个项目。
金士威生产的玻璃利用高分子纳米技术,使玻璃有防爆、隔音功能外,还能够隔热,广泛应用于汽车、高铁、飞机。金士威还拥有OLED光学薄膜智能显示技术,能够提供电致OLED照明、平行显示等智能及人机交互产品膜基材。
金士威总经理王军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膜新材料是未来人工智能硬件基础产业,进口替代需求极强,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方向。金士威完全拥有纳米技术和OLED光学薄膜智能显示的知识产权,相信能够助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营造优越营商环境
当被问到为什么会在徐州建厂时,王军海说:“徐州市现在上下领导非常重视高科技企业项目,非常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我们多方面考察后认为徐州市的营商环境非常好,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也非常大,本身徐州市地理战略地位好,用人用工成本低,我们决定落户徐州市的。”
徐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庄兆林恳谈会上谈到:“一流的营商环境保证了丰厚的投资收益。当前,徐州正在对照国际标准、国内一流,着力优化政务服务、投资开放、要素供给、创新创业、诚信法治和人文生态‘六大环境’,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城市。”
徐州是江苏省户籍人口第一大市、国土面积第二大市,拥有14所大学、20万在校生。据介绍,近年来,徐州出台了产业培育、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仅财政就安排200亿元设立奖励引导基金,专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先后来到徐州投资发展。
作为传统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徐州交通条件依然极具吸引力,目前已形成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在内的综合交通体系,是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双十字交汇”枢纽,即将成为“米字型”高铁枢纽,乘高铁到北京、上海、西安、杭州、武汉等城市仅需3个小时左右。此外,徐州观音机场开通了直飞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30多条境内外航线。
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开放航空口岸和综合保税区的城市。去年以来,电子口岸建成运营,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正式开通,“外贸港”试运营,国际邮件互换局等平台正在加快建设,自徐州发车的中欧班列持续增加,宽领域、多层次的双向开放体系更加健全。
南接长三角经济区、北临环渤海经济圈、东连沿海经济带、西襟中原经济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的徐州正在成为传统工业基地转型的样本城市。 第一财经日报
铁路纵横、运河过境、襟江带湖,徐州位于东部地区南北通衢、中州锁钥的要塞,是一座典型的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起来的城市。在铁路掌握经济命脉的年代,徐州逐步发展成为 “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如今,传统工业基地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徐州着力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和电力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壮大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主导产业。
在7月19日举行的徐州合作发展恳谈会暨上海徐商峰会上(下称“恳谈会”),智能制造、科技创新成为在徐州企业热议的名词。一批具有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的企业为这座传统工业基地增添了新的生机。
传统工业基地的转型
据了解,徐州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06亿元,位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1位,是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装备制造等8个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工程机械之都徐州集聚了徐工集团、卡特彼勒等国内外工程机械巨头。徐州高新区依托徐工重卡,也吸引了100余家装备制造企业落户徐州铜山。其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装备智能制造。
上海振华重工就是一家落户在徐州高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副总裁刘建波在恳谈会上表示,随“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部署的深入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渗透、深度融合,工程机械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转型契机。
对于公司在徐州未来的发展,刘建波表示,振华重工将在徐州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安全科技产业、一体化规划设计、智能设备研发及系统集成、大数据+云平台运营管理等项目。
上海电气研砼(徐州)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电气研砼”)也刚刚在徐州投产半个多月,主要从事装配式建筑产业领域从装备到产品的生产加工。
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础部分。早在2016年国家就提出,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后来提出“至2030年,在全国范围内新建项目30%采用装配化建造”的目标。
上海电气集团总裁黄瓯谈到:“我们看到了国家在改革建筑行业发展装配式建筑上的决心与魄力,同时也看到了这其中所蕴含着的广阔的市场前景。我们联合众多行业精英成立上海电气研砼,全力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领军企业。”
据了解,公司已经投产的一期项目,预计今年可完成50条装配式自动化流水生产线,最终将形成年产150条自动化流水线的生产能力,可实现年产值约20亿元。
不仅传统工业正在用科技武装自己,进行新一轮升级,徐州还在政策上向自主创新型产业倾斜。在恳谈会上,46个产业带动力强、龙头型、基地型项目现场签约,包括新能源科技、医疗机械、智能物流装备、环保智能设备等项目。项目投资235.72亿元人民币,利用外资3.96亿美元。
南京金士威投资的高分子纳米节能防爆玻璃项目(下称“金士威”)就是其中一个项目。
金士威生产的玻璃利用高分子纳米技术,使玻璃有防爆、隔音功能外,还能够隔热,广泛应用于汽车、高铁、飞机。金士威还拥有OLED光学薄膜智能显示技术,能够提供电致OLED照明、平行显示等智能及人机交互产品膜基材。
金士威总经理王军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膜新材料是未来人工智能硬件基础产业,进口替代需求极强,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方向。金士威完全拥有纳米技术和OLED光学薄膜智能显示的知识产权,相信能够助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营造优越营商环境
当被问到为什么会在徐州建厂时,王军海说:“徐州市现在上下领导非常重视高科技企业项目,非常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我们多方面考察后认为徐州市的营商环境非常好,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也非常大,本身徐州市地理战略地位好,用人用工成本低,我们决定落户徐州市的。”
徐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庄兆林恳谈会上谈到:“一流的营商环境保证了丰厚的投资收益。当前,徐州正在对照国际标准、国内一流,着力优化政务服务、投资开放、要素供给、创新创业、诚信法治和人文生态‘六大环境’,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城市。”
徐州是江苏省户籍人口第一大市、国土面积第二大市,拥有14所大学、20万在校生。据介绍,近年来,徐州出台了产业培育、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仅财政就安排200亿元设立奖励引导基金,专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先后来到徐州投资发展。
作为传统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徐州交通条件依然极具吸引力,目前已形成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在内的综合交通体系,是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双十字交汇”枢纽,即将成为“米字型”高铁枢纽,乘高铁到北京、上海、西安、杭州、武汉等城市仅需3个小时左右。此外,徐州观音机场开通了直飞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30多条境内外航线。
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开放航空口岸和综合保税区的城市。去年以来,电子口岸建成运营,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正式开通,“外贸港”试运营,国际邮件互换局等平台正在加快建设,自徐州发车的中欧班列持续增加,宽领域、多层次的双向开放体系更加健全。
南接长三角经济区、北临环渤海经济圈、东连沿海经济带、西襟中原经济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的徐州正在成为传统工业基地转型的样本城市。 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Sophie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摩尔芯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文章 本日 七天 本月
- 1 重磅发布:日观芯设IC设计全流程管理软件RigorFlow 2.0
- 2 进迭时空完成A+轮数亿元融资 加速RISC-V AI CPU产品迭代
- 3 探索智慧实践,洞见AI未来!星宸科技2024开发者大会暨产品发布会成功举办
- 4 MediaTek 发布天玑 8400 移动芯片,开启高阶智能手机全大核计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