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 创新潜能加速裂变,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2018-07-16 14:30:43 来源: 老杳吧
7月10日,西安高新区北美离岸创新中心在美国硅谷正式揭牌。这是西安高新区对标国际一流科技园区、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的又一战略举措。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首批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7年来,这个“不沿江不靠海”的西部内陆园区咬定“创新”不换题,紧扣“改革”做文章,悉心培育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纽带、多种网络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内陆高新区依托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
自主培育是“王道”
7月3日,在西安软件园的实验室里,西安智多晶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贾红正在指导团队做28纳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最后技术论证。贾红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该产品的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全部投产后可满足国内大多数行业的需求。
2012年11月,西安智多晶微电子有限公司在西安高新区成立,目标就是打造“可编程集成电路”的中国品牌。西安高新区为其提供了400万元的启动资金,并免除了5年的厂房租金。2013年10月,贾红团队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编程集成电路”。去年公司芯片产量60万片,产值突破2000万元,今年一个月的需求就达到30万片,上半年产值已达6000万元。
如果说智多晶微电子公司的迅速成长是西安高新区专注自主培育、以创业促创新战略的一个缩影,那么,聚焦创业孵化则是西安高新区践行自主创新、发掘内生动力的“先手棋”。
西安科研院所和高校众多,科技人才资源富集。为此,西安很早就提出:把高新区打造成科技生产力的“解放区”。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西安高新区打造了西部首家“零收费园区”;先后设立了20亿元的天使投资母基金和1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引导基金,出资15亿元设立9只创业子基金,解决中小科技企业发展资金瓶颈;
搭建起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形成了一整套鼓励支持自主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目前,西安高新区建成孵化器30余家,认定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载体104家,累计在孵和毕业企业超过3500家,引进各类服务机构超过400家。
创新环境的优化、创新资源和创业平台的不断聚集升级,让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目前,西安高新区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82家,备案科技小巨人企业超过600家,累计实现专利申请量15万件,其中授权量超过6万件,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二。
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从孵化器成长起来的“小巨人”企业的代表。18年前,34岁的大学教师严建亚注册了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在西安高新区租赁了一间18平方米的办公室,依托西北大学实验室开始了“类人胶原蛋白”的研发。“公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西安高新区的大力支持。尤其是2000年到2008年的技术研发过程中,高新区牵头为公司争取到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让公司能潜心研发、专心创造。”严建亚说,巨子生物已研发出医学美容品、医疗器械、预防医学和营养医学等3大类近百种产品,已申请4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2016年实现销售额1.73亿元,2017年销售额迅速攀升到12亿元,营收增速达1600%。
资源共享破“围墙”
创业创新孵化,让科研人员从“大院”里走了出来。长期处于分隔、分离、分割状态的“大院”内的科技资源如何走出围墙,服务经济建设?为此,西安高新区在全国率先启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成立西安科技大市场,围绕“交易、共享、服务、交流”等四大业务,推进公共检测检验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实现市场共享。
“为更好地实现创新与市场的对接,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服务链,探索促进技术转移服务的新模式,西安科技大市场联合西安高新区以及第三方,先后开发运营了国内首家为检测检验服务交易、基于B2B电子商务的检测检验交易平台——凡特网;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协会,实现了科技资源从分隔、分离、分割状态到聚集、聚合、聚变的发展,有力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共享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西安科技大市场创新云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翔告诉记者,目前,西安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网内共享设备已突破13235台套,设备共享率为30%。
盘活沉睡的科技资源,拆除创新资源“围墙”,高校、院所科研优势开始由“墙内”向“墙外”溢出,成为西安高新区创新驱动的新能量。
建所50多年的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研究所之一,从2007年开始,西安光机所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拆除围墙,开放办所,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搭建人才链。通过与西安高新区合作共同打造向全球引才引智平台,合作共建光电孵化协同创新工程示范基地——中科创星孵化器,发起设立1亿元的西科天使基金,破解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痼疾,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西光所模式”。截至今年6月底,西安光机所在引进大量顶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基础上,孵化培育出240余家硬科技企业,新增就业6000多人,其中已有6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在西安高新区初步形成光电子与芯片、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等产业集群。
促进军民融合是西安高新区创新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另一个有益探索。西安军工资源位居全国第二。按照“引军入市、推民入军、隐军于市”的思路,西安科技大市场先后开通上线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发起成立了军民融合标准资源共享平台。同时构建了“服务体系+试点平台+共享服务+多团队支撑”的军民融合总体布局,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知识产权军民融合的产业创新新路径。
开放激发新动能
7月3日下午,中交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杨东带领团队早早地来到了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赵杨东告诉记者,今天过来主要是和高新区创业园探索政企合作新路径,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器,促进项目在高新区落地。
“如今孵化器发展进入了网络化、国际化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与国际接轨,打造内外联动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创业竞争,建设国际一流、国内最优的创业生态链。”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戎表示,借助西安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节点城市的独特地位,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已经引进了国际顶级加速器Rocket Space和美国硅谷高创会、以色列全球中心等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2017年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新片区挂牌运行,开启了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新片区和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3个“国字号”建设道路,高新区被赋予更有力度的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权。
“国家对陕西自贸区的发展定位和预期是带动向西开放、建设门户城市、探索内陆型改革开放。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强引领,是‘一带一路’建设中,陕西自贸区建设的关键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激发内生增长动力。”陕西自贸区中心片区高新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裴红卫表示,建设自贸区的首要任务,就是“加速‘放管服’改革”。
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高新区在全省首推“5+2”延时服务,梳理发布482项“最多跑一次”清单;在全省首次推出6个部门44项业务政务服务“容缺办理”机制;设立5个基层自贸区服务站点,构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在提升贸易通关效率方面,率先开展西安关区第一票“无纸化”、第一票“通关一体化”、第一票“区港联动”、第一票“区区联动”、第一票“跨关区流转”;在全国率先开展特殊区域外集成电路研发检测企业全程保税业务试点,将企业研发的集成电路货品通关时间从将近三个工作日压缩到不到三个小时,通关效率提升95%。在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方面,成功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开展艺术品区外保税展示业务。据统计,2017年4月1日陕西自贸区成立至2018年5月底,西安高新自贸区共计新增市场主体11826家,注册资本1828.79亿元。
在多方努力下,西安高新区各项发展指标均居全国高新区前列,累计注册企业7万余家,120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了177个公司和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和半导体、智能终端、能源装备、汽车、金融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业、军民融合、创新型服务业8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毅)
责任编辑:Sophie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摩尔芯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