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科技商展纷纷出现复古产品,有专注通话性能的复刻 Nokia 8110(香蕉机)手机,还有强调复古 PDA 定位的 Gemini 迷你电脑。对于熟悉智能手机的年轻人来说,很难想像只能打电话的手机吧;对于比较有年纪的人来说,可能会想说:「智能手机分离成 PDA 与手机,莫非是时代逆流?」什么,原来智能手机是两种产品的合体啊!到底什么是 PDA?这次笔者就来讲古,分享从 PDA 到智能手机的发展史吧。
什么是 PDA?
首先 PDA 有正式的中文翻译,叫做「 个人数字助理 」,基本功能包括通讯录、备忘录、行程表(日历)、待办事项等功能。早期来说,是穿西装打领带的商务人士才会使用的工具。
很多人会误以为个人数字助理必然使用触控屏幕,认为第一款个人数字助理是 Apple 的 Newton,其实不然,现代公认第一台的个人数字助理是 1984 年英国赛意昂公司(Psion)所发布的 Organiser 产品。1984 年时大家心中的科技是什么概念呢?那一年在美国,电影《魔鬼克星》第一集、《小精灵》才刚上映;在中国,掌上型电子计算机还是「高科技」产品,公司企业正在发生取代算盘的革命,而会计系学生买到电子计算机大概就像现在我们买到一台 MacBook 一样心情雀跃。电脑世界方面呢?刚好是第一款在中国风行的个人电脑 Apple II 的时代,其外接储存设备主流在用录音带(call-151 200.300R,知道这个的恐怕都是 40 岁以上的大叔了),现今看来如此原始的个人电脑时代,就有人发明了「个人数字助理」,可说相当前卫吧?
▲ Psion Organiser 2。(Source:By Boris Cornet [ Copyrighted free use ], via Wikimedia Commons )
至于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对它的外观就不要太计较了,毕竟当时对掌上设备的外型想像,就是掌上电子计算机啰(其实也有非掌上的电子计算机呢),那它能做什么呢?这台 PDA 始祖提供计算机、时钟及一个平坦档式资料库(现代的 CSV 档案也是其一),与简单的资料库语言──OPL ,它不但是个人数字助理也是掌上型电脑的先河。
往下推进到下一个时代,在 1987 年,赛意昂开始研发代号 SIBO 的设备(SIxteen Bit Organiser 的缩写,16 位「组织者」之意),以及名为 EPOC 的图形化多工系统,EPOC 将在他们的笔记本电脑、工业手持设备、个人数字助理上运行。随后 1991 年,终于发布了成果──新一代个人数字助理 Psion Series 3 系列,经典的翻盖式外型就此确立。为了让大家更理解时代感,笔者补充一下,当年个人电脑的世界正开始流行 32 位电脑,苹果电脑的麦金塔还是单人单工的图形界面 MAC System;PC 阵营方面,主流还是微软(Microsoft)开发的 MS-DOS 纯文字界面,所谓的 Windows 视窗系统当时还必须先启动 DOS,再执行 Windows 呢!很惭愧的个人电脑世界都已进入 32 位时代,主流操作系统还不如 EPOC 更进步的多工 16 位系统。
▲ Psion 3a。(Source:By User Puffball on en.wikipedia (Photographed by Jonathan Barnes)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
接下来 1993 年,苹果电脑发布了牛顿(Newton),是第一个商售的手持触控屏幕设备,跟今天的触控屏幕(电容式)不同,采用的是电阻式屏幕,必须使用触控笔在屏幕上「压」,才感应得到。当时牛顿最大的问题是手写辨识,因为采用的 16 位 CPU──ARM 610 RISC 效能不够好,无法做出够好的手写辨识机能,之后 1998 年被刚回到苹果的乔布斯下令停产。
▲ Palm 开发出的 Graffiti 简化手写辨识的困难度。(Source: 维基百科 )
同样在 1993 年,Palm 公司成立了,诉求是开发可放进衬衫口袋的个人数字助理。3 年后,Palm 公司推出第一台产品 Pilot 1000 ,也采用触控屏幕,第一个贡献是发展出名为 Graffiti 的英文手写输入法,使用者只要书写简化过的好学笔触,就可被当时运算力还很贫瘠的 CPU 精准辨识。其后 1999 年,推出了至今仍然经典的产品 Palm V,是第一个委托专业设计公司( IDEO )设计的手持 3C 电脑产品,首开掌上型产品用不可换充电电池设计的先河(之前大部分是用 4 号甚至 3 号电池,机体外观呆板、厚重),且使用黏胶把外壳黏合而不使用螺丝,达成轻薄有形的美妙外壳。当然这样的设计有好有坏,不过确实是手持式电脑设备开始注重设计感的鼻祖。
▲ Palm V。(Source:By Jorfer [Public domain], from Wikimedia Commons )
三国争霸时代
说到 1990 年代的电脑市场,我们当然不能忘了微软这个市场巨人,微软当时也有针对嵌入式市场的系统,叫做 Window CE,一直到 2000 年发布 3.0,才开始能迎战赛意昂、Palm 两间公司。微软这时提出名为口袋电脑(Pocket PC)的概念来区隔个人数字助理,意思是指采用微软系统的机器是彩色、搭配比较高效能的 CPU(相对当时他厂的单色屏幕、低效能 CPU),所以不只能当个人数字助理,还能做「电脑」可以做的事情,例如说玩好一点的游戏、看影片等。实际使用性能也有天大差别,当时微软的口袋电脑通常体积较巨大(多半会撑爆衬衫口袋)、待机也只有一天, 如果持续使用,只能用 1~2 小时就要充电了,不用时最好就关机或插办公桌上的充电座;而 Palm 与赛意昂的产品虽然 CPU 运算力比较弱,但当数字助理的机能很充足,机体娇小、待机可以一两个星期、长时间不需关机。
▲ Compaq iPAQ 3630。(Source:Andreas Steinhoff [Attribution], via Wikimedia Commons )
虽然如此,微软用了来自 PC 市场的商法在嵌入式设备操作,授权系统给第三方公司如 CASIO、HP、Compaq(后来被 HP 收购)等公司使用制作自己的产品,其中 Compaq 经典的 iPAQ 系列 ,还是由当时才崭露头角的台湾 HTC 代工设计、生产呢。针对微软这样的举动,赛意昂、Palm 也拉帮结派,把 EPOC、Palm 系统纷纷授权给第三方厂商,前者得到诺基亚(Nokia )等欧系盟友,后者则有 Sony、Handspring 等(Palm 公司创始人出走开的新公司),一时市场好不热闹。不过呢,当年实际市场使用状况,口袋电脑 vs. 个人数字助理的大战,商业人士仍倾向购买功能单纯、价格较便宜的 Palm 或 EPOC 的机器,毕竟微软的口袋电脑单价较高(超过人民币2000元)、机能虽炫(能听 MP3、看 DVD 画质的影片已经不得了),但对商务来说不够实用(待机太短等),一般人只有少数想尝鲜,比较大宗的是企业采购,用做业务用机例如超商、仓储拿来盘点货物或餐厅点菜,这就不是当时「个人」数字助理派的硬件可以办到的。
▲ 世界第一款智能手机 IBM Simon。(Source:By Bcos47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
1+1=1 的智能手机
再来就是智能手机(samrtphone)的时代,其实 2000 年以前一直都有把个人数字助理与功能手机融合的概念,不只讲电话也是一台小电脑,最早可回溯到 1994 年 IBM 发布的 Simon,但是将之定义为「智能手机」概念,是 2002 年微软提出的。
当时微软把 Windows CE 系统计划升级成「Windows Mobile」;同时,RIM 公司也在这年崭露头角,发布第一款 BlackBerry 850 智能手机。当然其他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灯,例如赛意昂跟诺基亚、易利信(Ericsson )合作,把 EPOC 升成叫 Symbian 的智能手机系统,发布了有名的诺基亚 9210、7650 等系列(Symbian 的特色是不一定有触控屏幕),以 7650 为例,定义了现代智能手机必有摄影镜头(当时功能只能拍照,镜头只有 50 万像素)、蓝牙(渐渐取代红外线传输) ;Palm 则是自力推出 Treo 系列 PDA 手机;而微软阵营这边呢,则是前面笔者提到的一位大将──HTC 开始代工美国电信商手机,而且也算是自己的品牌──多普达(Dopod ,当时 HTC 的业务是代工,自己不能出品牌手机),这时代诺基亚等传统手机公司借着 Symbian 维持了霸权,但微软阵营也有相当斩获,Palm 则开始走下坡。
▲ Nokia 7650。(Source:By Miguel Durán (El Museo de los 8 Bits) [ CC BY-SA 2.5 ], via Wikimedia Commons )
2004 到 2007 年,这个时代有两股暗流,就是开放原始码的 Linux 开始被大厂做成个人数字助理的系统或智能手机,例如夏普(Sharp)Zarus 系列以及摩托罗拉(Motorola)的太极系列等;这些想在智能手机系统另辟蹊径的众公司中,有间小公司 Android 以 Linux 为基础研发手机系统,2005 年被 Google 收购;另一方面在 2004 年,苹果电脑秘密组成了智能手机团队,将会开发出日后享誉世界的 iPhone(系统 iOS 根植于另一个开放源代码的 FreeBSD ),这两股新势力不约而同有个特色,就是软件技术都立基于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他们的努力将为过去各公司自行开发的手机封闭系统划上句点。
▲ Android 原型机 Sooner,外型类似黑莓机。(Source:By Kai Hendry from London, UK (Android uploaded by Kozuch) [ CC BY 2.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
这个时期 Palm 节节败退;Symbian 仍健在,诺基亚等公司喜欢做各种轻巧有型的智能手机,但已经不强调「智慧」;微软阵营如 Dopod 又大又厚的键盘侧滑盖手机,跟 RIM 的黑莓机竞争商务人士客户;而 Google 正全力开发 Android 系统(当年概念机接近黑莓机),找了 HTC 来开发原型机 ;除 Android 外还有个 Linux 社交发展的 Openmoko 。
这个时代,「智能手机」几乎可跟商务人士用机划上等号,然而当时的智能手机机能虽已经很强大,但没有真正杀手级应用。主流安装程序的方法还是用传输线接电脑,以安装光盘进行,没有今日专门的移动式设备用网页,上网的主流还是缓慢的 2G GPRS(还是用 Kb 计算) ,当然也没有所谓的 App 市集,更没有啥 Google 地图等日常生活用 App。
简而言之,当时手机性能越做越强,但是不知道可以做什么用?一般手机厂商对应用的想像还停在单机个人电脑时代。
然后就是关键的那一天──2007 年 1 月 9 日乔布斯在 Macworld 2007 大会发布了第一代 iPhone ,用手指就能操作的多点触控电容式屏幕、顺畅人性化的手势操作、线上 App 市场等震惊了全世界。从此「智能手机」改由苹果电脑来定义,本来限缩为商务人士使用的智能手机,开始变成大众名词,而今日智能手机的另一雄 Google 急踩煞车大改发展方向,隔年才推出我们今日熟悉的 Android 手机(第一台是 HTC 开发的 G1 ),而 Symbian、EPOC、Palm OS 甚至微软的手机系统都灰飞烟灭,抑或转换跑道了。
时至今日,现在的智能手机除了通话,使用宽带上网的各种服务(LINE、Facebook、Google 地图、线上游戏、其他即时通服务)等的使用压过了通话需求,甚至几乎取代短信机能,但也因此让现代人更焦虑于讯息爆炸。可能是这样的原因,所以把智能手机功能分拆,主推通话机能的新诺基亚 8110 与纯粹当作口袋电脑的 Gemini 才会受到瞩目吧?也算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
(首图来源: Flickr/Tomás J. Sepúlveda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