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 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
2018-05-27
14:00:49
来源: 老杳吧
点击
去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一年多来,涌现出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目前,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如何了?下一步,科学中心如何集聚人才?5月25日,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家学者创新创业论坛上,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动态
17个重点项目在新建 8个项目在谋划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其任务就是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发改委副主任胡再生介绍,合肥要通过建设大科学装置,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汇集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从而产生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和变革性技术。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任务,主要是着力构建“2+8+N+3”多层次创新体系。“2”是指争创两个国家实验室,“8”是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N”是建设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3”是指建设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
“重点项目是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关键抓手,也是集聚人才的先决条件。”胡再生透露,目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项目共有28个,“其中已经建成了3个、正在新建的有17个,另外还有8个项目在积极谋划当中。”
国家实验室
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方案已上报
在布局国家实验室方面,胡再生介绍,合肥市正在积极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目前,正在建设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作为实验室的承载主体。
该实验室主要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开展研究,实现量子通信网络和经典通信网络无缝衔接,为最终实现通用量子计算机探索切实可行途径。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实验室方案已经上报至国务院。
同时,还积极谋划争创能源国家实验室。我省将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聚焦先进核能、煤炭、可再生能源等三大领域,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为解决人类能源中长期发展问题提供战略支撑。
科技基础设施
合肥同步辐射光源拟新增5条线站
胡再生透露,今年年初,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落户合肥。该设施是继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之后,正式落户我省的第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要解决聚变堆从实验到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记者了解到,目前,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市级建设公司已经正式组建。
此外,我省还将不断提升已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性能。一方面,提升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参数,保持我国在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合肥同步辐射光源新增5条线站,提升所有线站的运行性能,成为我国低能区同步辐射开放共享研究中心;稳态强磁场装置将对水冷磁体、超导磁体等系统升级改造,持续提升磁场强度。
合肥先进光源项目拟2020年完成预研
胡再生透露,合肥先进光源将建设世界领先的中低能区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为量子功能材料、能源与环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物质与生命交叉等领域提供实验研究平台。目前,项目的预研已经正式启动。记者了解到,该项目计划在2020年完成预研工作。
另外,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将探索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理,主要建设“一塔、一舱、一场”。其中,“一塔”是环境气象观测塔,“一舱”是大气气溶胶与云雾实验舱,“一场”是全光谱综合标定场。胡再生介绍,目前,正在谋划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三五”项目“大气环境模拟系统”一体化考虑,正式启动建设。
前沿平台
离子医学中心2020年实现设备国产化
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是在原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试点)基础上组建的。该中心聚焦未来信息、新能源和生命健康等重大创新领域,实现了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五大一级学科之间大跨度的整合。胡再生透露,该中心科研成果已连续14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胡再生介绍,人工智能平台由中国科大、科大讯飞、哈工大机器人国际研究院共同建设,将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突破类脑智能技术及其他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目前,该平台主要建设单位科大讯飞已经被列入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离子医学中心将充分利用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建设中的粒子加速和低温技术,开展先进超导质子治疗装置的验证和国产化研制。胡再生表示,这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典型的产业创新转化平台。“2020年实现设备国产化后,能降低质子治疗设备建设运营成本40%以上。”
保障
优先支持新建项目落地合肥滨湖科学城
胡再生介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来以来,安徽省先后出台了9个涉及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政策文件,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全要素保障;安排2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承诺省内以不低于国家投入的配套资金,支持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设。
此外,近期我省还出台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支持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将优先支持新建项目在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区域落地。纳入项目的新建项目,视同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库;将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试验田”,着力优化体制机制。
支持青年人才开展科研和自由探索
目前,安徽省已与教育部签订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战略协议,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平台和设施在安徽落地等6个方面开展合作。胡再生透露,下一步,我省还拟与中电科集团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在共建重大科技项目、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以来,依托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及安徽地方的其他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引进、培养高端人才。2017年,国家科学中心新增院士2人,新增万人计划、千人计划、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端人才90余人,新增省部级高端人才110余人。胡再生披露,我省正在协商与国家自然基金委成立联合基金,支持青年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自由探索。》》》推荐阅读:合肥新定位为全国智能家居研发生产中心 四大件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之首
晨报首席记者 方佳伟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一年多重大科技成果
2017年5月3日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2017年7月3日
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实现百秒量级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2017年9月
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并利用“墨子号”卫星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2017年11月
中国科大参与研制的“悟空”号卫星,发现反常电子信号,引起世界关注。
2018年2月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场强达到42.9T,今年有望提升至45T。
2018年4月23日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38研究所发布“魂芯二号A”,其实际运算性能达到业界同类产品最优。
2018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研究团队发现,新型催化剂可把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高效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甲醇。
2018年5月9日
我国首颗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环境观测卫星——高分五号成功发射,搭载了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研制的三台载荷。
动态
17个重点项目在新建 8个项目在谋划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其任务就是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发改委副主任胡再生介绍,合肥要通过建设大科学装置,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汇集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从而产生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和变革性技术。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任务,主要是着力构建“2+8+N+3”多层次创新体系。“2”是指争创两个国家实验室,“8”是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N”是建设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3”是指建设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
“重点项目是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关键抓手,也是集聚人才的先决条件。”胡再生透露,目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项目共有28个,“其中已经建成了3个、正在新建的有17个,另外还有8个项目在积极谋划当中。”
国家实验室
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方案已上报
在布局国家实验室方面,胡再生介绍,合肥市正在积极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目前,正在建设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作为实验室的承载主体。
该实验室主要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开展研究,实现量子通信网络和经典通信网络无缝衔接,为最终实现通用量子计算机探索切实可行途径。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实验室方案已经上报至国务院。
同时,还积极谋划争创能源国家实验室。我省将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聚焦先进核能、煤炭、可再生能源等三大领域,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为解决人类能源中长期发展问题提供战略支撑。
科技基础设施
合肥同步辐射光源拟新增5条线站
胡再生透露,今年年初,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落户合肥。该设施是继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之后,正式落户我省的第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要解决聚变堆从实验到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记者了解到,目前,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市级建设公司已经正式组建。
此外,我省还将不断提升已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性能。一方面,提升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参数,保持我国在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合肥同步辐射光源新增5条线站,提升所有线站的运行性能,成为我国低能区同步辐射开放共享研究中心;稳态强磁场装置将对水冷磁体、超导磁体等系统升级改造,持续提升磁场强度。
合肥先进光源项目拟2020年完成预研
胡再生透露,合肥先进光源将建设世界领先的中低能区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为量子功能材料、能源与环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物质与生命交叉等领域提供实验研究平台。目前,项目的预研已经正式启动。记者了解到,该项目计划在2020年完成预研工作。
另外,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将探索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理,主要建设“一塔、一舱、一场”。其中,“一塔”是环境气象观测塔,“一舱”是大气气溶胶与云雾实验舱,“一场”是全光谱综合标定场。胡再生介绍,目前,正在谋划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三五”项目“大气环境模拟系统”一体化考虑,正式启动建设。
前沿平台
离子医学中心2020年实现设备国产化
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是在原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试点)基础上组建的。该中心聚焦未来信息、新能源和生命健康等重大创新领域,实现了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五大一级学科之间大跨度的整合。胡再生透露,该中心科研成果已连续14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胡再生介绍,人工智能平台由中国科大、科大讯飞、哈工大机器人国际研究院共同建设,将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突破类脑智能技术及其他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目前,该平台主要建设单位科大讯飞已经被列入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离子医学中心将充分利用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建设中的粒子加速和低温技术,开展先进超导质子治疗装置的验证和国产化研制。胡再生表示,这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典型的产业创新转化平台。“2020年实现设备国产化后,能降低质子治疗设备建设运营成本40%以上。”
保障
优先支持新建项目落地合肥滨湖科学城
胡再生介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来以来,安徽省先后出台了9个涉及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政策文件,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全要素保障;安排2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承诺省内以不低于国家投入的配套资金,支持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设。
此外,近期我省还出台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支持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将优先支持新建项目在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区域落地。纳入项目的新建项目,视同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库;将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试验田”,着力优化体制机制。
支持青年人才开展科研和自由探索
目前,安徽省已与教育部签订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战略协议,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平台和设施在安徽落地等6个方面开展合作。胡再生透露,下一步,我省还拟与中电科集团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在共建重大科技项目、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以来,依托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及安徽地方的其他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引进、培养高端人才。2017年,国家科学中心新增院士2人,新增万人计划、千人计划、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端人才90余人,新增省部级高端人才110余人。胡再生披露,我省正在协商与国家自然基金委成立联合基金,支持青年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自由探索。》》》推荐阅读:合肥新定位为全国智能家居研发生产中心 四大件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之首
晨报首席记者 方佳伟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一年多重大科技成果
2017年5月3日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2017年7月3日
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实现百秒量级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2017年9月
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并利用“墨子号”卫星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2017年11月
中国科大参与研制的“悟空”号卫星,发现反常电子信号,引起世界关注。
2018年2月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场强达到42.9T,今年有望提升至45T。
2018年4月23日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38研究所发布“魂芯二号A”,其实际运算性能达到业界同类产品最优。
2018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研究团队发现,新型催化剂可把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高效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甲醇。
2018年5月9日
我国首颗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环境观测卫星——高分五号成功发射,搭载了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研制的三台载荷。
责任编辑:星野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摩尔芯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文章 本日 七天 本月
- 1 山海BMS AFE SHQ89系列,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EV+ESS国产最优解!
- 2 产品良率提升利器:轻蜓光电 3D AOI 设备在功率半导体中的应用
- 3 2024“中国芯”出炉!赛昉科技昉·惊鸿-7110荣膺优秀技术创新产品奖
- 4 113款产品获奖!第十九届“中国芯”优秀产品征集结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