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 LED的关键技术,了解一下?
来源:内容来自「Ctimes」,谢谢。
Micro LED技术被炒得震天价响,俨然是次世代的显示技术霸主,更是2018年的显示明星。然而,目前Micro LED依然存在许多的难题,不管是制程技术、检验标准,或者是生产成本,都与大量商业应用有着很大的距离,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如何导入大量生产,以降低其制造成本,而此一环节被称为「巨量转移」。
要理解巨量转移,当然要先知道什么是Micro LED,以及它跟传统的LED有何不同之处。Micro LED的英文全名是「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中文也就称作是微发光二极体,也可以写作「μLED」。
与一般LED最大的不同之处,当然是尺寸。但是多少的尺寸才能称作Micro LED,目前仍未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都是制造商各自表述的情况。以台湾晶电的定义为例,一般的LED晶粒是介于200~300微米(micrometer, μm),Mini LED(被称为Micro LED前身)约50~60微米,而Micro LED则是在15微米。
由于晶粒尺寸的差异,其各自的应用也就有所不同。一般的LED芯片以照明与显示器背光模组为主;至于Mini LED则也将会运用在背光应用上,但会是在高阶的消费产品,或者是车用市场,如群创光电的AM miniLED就是运用在车用显示上;至于Micro LED,其应用概念跟前两者则完全不同,将会是一种全新的显示技术,而它的竞争对象则会是OLED。
从技术规格与应用概念来看,μLED在亮度、反应速度、电耗与耐用度上皆完胜目前市面上的显示技术,几乎可以说是具备完全取代LCD和OLED显示的潜力,但唯一的问题就是其生产成本与量产的能力。
图一
目前μLED最大的生产挑战就在于如何把巨量的微米等级的LED晶粒,透过高准度的设备,将之布置在目标基板或者电路上,而此一程序被称为巨量转移(Mass Transfer )。
事实上,巨量转移是一个学术名词,经常用于物质处理流程的工程设计上,它涉及物理系统内的物质或粒子的扩散和对流。
更具体的说,巨量转移是在描述一个化学或物理的机制,它是一种运输的现象,它意指大数量的点(分子或粒子)从某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它可以是单一阶段,或者多重阶段,且涉及一个液体或者气体的阶段,有时候也可能在固体物质中发生。
一个经典的巨量转移范例,就是水的「蒸发」,透过蒸发现象,能让大量的水分粒子移动到另一个物质上,同理,扩散也是如此。
而用在μLED的生产上,就是要把数百万甚至数千万颗微米级的LED晶粒正确且有效率的移动到电路基板上。以一个4K电视为例,需要转移的晶粒就高达2400万颗(以4000 x 2000 x RGB三色计算),即使一次转移1万颗,也需要重复2400次。
台湾的工研院目前也正在着手研发巨量转移的相关技术,而主要负责的单位则是电子与光电系统研究所。电光所所长吴志毅博士就表示:「目前LED与显示面板的制程已相对成熟,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如何将如此大量的μLED晶粒进行转移。」
吴志毅博士指出,虽然生产微米级μLED晶粒不易,但仍是有设备可以做到,只是良率与产量的问题,例如红光LED微缩至微米级会有矽材质易碎的问题,但还是有法可行,唯有巨量转移目前仍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就因为巨量转移的良率与效率具备很高的技术难度,因此目前包含苹果、三星和索尼都正积极研究突破之道。
吴志毅博士表示,要达成巨量转移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产生一个作用力将μLED晶粒精准的吸附起来,然后将之转移到目标背板上,再精准的释放。而可以使用的原理有:真空、静电、沾黏、UV和电子作用等。
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良率可以达到多少,以及产能是否合乎成本。
如果不考虑产能的话,透过目前的转移设备,如Pick-and-Place的方式,也是可以制作出μLED显示面板,但其成本将会非常昂贵,除非对于价格很不敏感的客户和应用,否则很难有商业发展的空间。
目前已有几家业者宣布其在小尺寸面板上取得初步的成功,包含台湾的錼创科技(PlayNitride)、晶电、苹果收购的LuxVue、日本的索尼,以及韩国的三星,但这些业者皆没有透露其转移的形式与技术,当然产量与产能也没有公布。
而在今年CES 2018展上,三星展示的146吋Micro LED电视「The Wall」,其是使用模组化拼接的方式,达成了大尺寸面板效果。
相较于μLED急需巨量转移技术来解决其量产的问题,晶粒尺寸在50~60微米间的Mini LED则完全可使用既有的生产设备来进行量产,因此目前的LED制造商皆先选择投入此一过渡的产品,甚至三星和索尼先前发表的Micro LED产品,可能都是属于Mini LED等级并透过现有设备来生产的产品。
这些国际大厂频频的动作当然引来市场的关注,但在μLED技术的研发上台湾其实并没有落后,甚至还可能有超前的机会。工研院早在2009年就开始投入μLED技术的研发,只是一开始没有要往主流显示应用发展,但随着市场与技术的演进,也逐渐意识到其市场的潜力。
「当时我们认为OLED可以,LED也一定可以。」吴志毅博士说道。
他指出,理论上,LED能够取代目前所有的OLED显示产品,唯一的问题就是制造成本和所谓的C/P值,如果做出的产品售价居高不下而乏人问津,那就没有发展的价值。几年前的OLED电视几乎就是这样的情形。
而对于巨量转移技术,吴志毅博士则透漏,目前工研院也已有相关的解决方案,但他仍无法透漏相关的资讯,仅回应今年将会有相关的技术发表,请大家拭目以待。
但他认为,目前巨量转移最可行的制程还是在6吋到8吋晶圆上,并以小尺寸的显示应用为主,大尺寸的显示应用只能透过拼贴的方式来进行,才能解决生产成本的问题;至于使用的技术形式,则是会是以吸附转移的方式,也就是利用静电、凡得瓦力或其他的作用力来转移。
也由于转移的技术不易,且产量和良率受限的缘故,因此μLED的应用市场将会呈现M型化来发展,也就是先从极大和极小的两个尺寸开始,最后才会逐渐往数量最大的消费性电子和电视的尺寸来发展。但能不能发展至主流消费性电子产品市场,甚至取代目前的OLED电视或LCD电视,则需视届时的生产成本。
图二
吴志毅博士表示,由于LED的特性就是发光面积小于元件面积,因此非常适合以拼接的方式来生产超大尺寸的显示面板,尤其是户外或者是公共空间的大尺寸显示幕,再加上这些应用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不高,因此将会是μLED显示的第一个商用市场。
而接在超大尺寸之后,就会是超小型的显示应用,例如穿戴式和AR/VR装置,尤其是AR和VR。吴志毅博士表示,μLED的高亮度、低功耗和高反应速度特性,非常适用于这些应用,不仅能克服日光下显示的问题,也能改善电耗,同时也能满足游戏的高速显示需求。
只不过吴志毅博士并不认为μLED会大量进入消费性电子市场,尤其是一般的家用电视市场。他认为,目前μLED的生产成本仍十分昂贵,就算制程成熟,也是会高于LCD面板甚多,就算显示性能极佳,也不易说服消费者购买,因此仍需一段时间来观察。
但至少现在可以清楚的知道一件事,就是在巨量转移技术成熟之前,μLED的产品和应用都距离实际商用市场十分遥远,最快也要等到今年下半年之后,才会有更具体的技术细节被揭露。而在那之前,所有关于μLED的一切,恐怕都只是个愿景和话题而已。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1535期内容,欢迎关注。
R
eading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直接阅读)
关注微信公众号 半导体行业观察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更多内容
回复 摩尔定律 ,看更多与摩尔定律相关的文章
回复 材料 ,看更多与半导体材料相关的文章
回复 面板 ,看更多面板行业的文章
回复 比特币 ,看更多与比特币、挖矿机相关的文章
回复 晶圆 ,看晶圆制造相关文章
回复 士兰微 ,看更多与士兰微公司相关的文章
回复 ISSCC ,看《从ISSCC论文看半导体行业的走势》
回复 展会 ,看《2017最新半导体展会会议日历》
回复 投稿 ,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 ,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摩尔精英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摩尔芯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文章 本日 七天 本月
- 1 ISSCC 2020年论文解析:硅光与电路集成
- 2 蓝牙技术联盟宣布2025蓝牙亚洲大会重磅回归
- 3 江波龙全球最小尺寸eMMC,为AI穿戴设备“减负”
- 4 宇都通讯:深耕UWB技术,助力低空经济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