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兰微看爆发的中国12寸晶圆厂
临近年底,士兰微发布公告,与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拟共同投资170亿元,在厦门(海沧)建设两条12寸90~65nm的特色工艺芯片生产线,这一步伐也延续了近两年来,中国在芯片和晶圆厂建设方面快速布局的强劲态势。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规划新建的晶圆厂共有17座,其中12寸晶圆厂就有12座,占据了绝大多数。尤其是从今年三月份以来,国内陆陆续续开工建设了武汉新芯第二期、美国万代重庆厂、合肥长鑫、台积电南京厂、德科玛淮安厂等5座12寸晶圆厂。
根据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来,无论是晶圆厂还是芯片生产厂,都是围绕着12寸晶圆来进行的,很难看到其他尺寸。
为什么中国甚至是全球都在集中建设12寸晶圆厂,而对于前几年趋之若鹜的18寸晶圆的研发偃旗息鼓了呢?
甚至有市场研究机构表示,18寸晶圆将会沉寂5-10年,何时能够起死回生完全要看半导体设备厂商的意愿。
而根据相关人士的看法来看,18寸晶圆的主要问题在于,大数厂商并不认为当前是一个适合持续专注于18寸晶圆的时机,半导体设备厂商更是对于12寸到18寸晶圆的迭代有着莫大的抵触情绪。
推动大尺寸晶圆的生产,等同于减少产业界的单位需求量,这会让半导体设备厂商的生意受损。2000年初,向12寸晶圆的转移,就是给半导体设备厂商最大的痛。
此外,推动18寸晶圆量产的主要市场因素就是希望能够取得足够的成本效益,甚至是延续6寸转移到8寸、12寸的发展轨迹,通过更好的每片晶圆产出,让晶圆的成本持续下降,但是随着制程微缩趋近于极限,以及18寸晶圆的庞大设备投资,能否保持足够吸引厂商的成本效益,已经是一件令人怀疑的事情。
此外,也有一种观点表示,目前并没有太多的应用需要18寸晶圆的支持,而这也可以说是12寸晶圆在近几年爆发的原因。
市场研究机构IC Insights 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12寸晶圆占据全球晶圆产能的63.1%,预测到2020年该比例将增加至68%。8寸晶圆在全球晶圆产能中占据的比例,将由2015年的28.3%,在2020年降低至25.3%;不过8寸晶圆产能在未来几年仍将继续成长。
可以说,全球晶圆产能到2020年都将延续以12寸晶圆为主的发展态势。
这种12寸晶圆厂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如之前所说,18寸晶圆进展缓慢,由于晶圆尺寸的改变,相关设备需要配合变动,这不仅需要建设新的晶圆厂,也需要更换相应的设备,这无论对于半导体厂商还是设备厂商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是目前的应用市场又很难说服厂商改变,只能是更加精细的利用当前的设备,进行不断的改良。
另一方面,12寸晶圆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张。之前,12寸晶圆主要应用于DRAM和NAND Flash等需要大量生产的存储芯片领域,不过近几年来,因为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半导体厂商对于12寸晶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12寸晶圆也开始应用于包括电源管理芯片、传感器甚至是逻辑芯片在内的非存储芯片领域。
这因为如此,在18寸晶圆止步不前的情况下,12寸晶圆开始逆势增长!
根据此前的报道,2016年,全球约有接近100条生产线,相比于5年前增加了约20条,而在未来几年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长。
而其中12寸晶圆生产线的数量,从2010年约73条,增至2014年的87条,2015年的93条,直至2016年接近100条。预期2019年将增加到110条。
若以晶圆尺寸对应生产量的市占率来看,全球12寸晶圆市场比重在2014年突破6成之后,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比重逾62%,估计2019年将逼近65%。
而推动12寸晶圆厂大幅度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中国。
近年来,为了减少对国外进口的依赖,国内各地陆续上马了多个晶圆厂项目。
根据今年上半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国内现存的主流晶圆厂共有22座,其中8寸晶圆厂13座,12寸晶圆厂9座,正在兴建中的晶圆厂超过10座,包括3座8寸晶圆厂和10座12寸晶圆厂。
根据SEMI预估,2017年至2020年之间,全球将有62个晶圆厂或产线投入生产,其中以地区而言,中国将有26座厂房及生产线开始营运,占比达42%。
其中,国际巨头更是早早的在中国插旗,其中,英特尔大连12寸晶圆厂在2010年已经完工,格芯携手成都市政府合资建设的12寸晶圆厂也正在成都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而中国的厂商也不甘落后。台湾地区,联电与厦门市政府通过合资的方式,成立厦门联芯,在厦门建厂,此外,联电还与福建晋华集成电路签署技术合作协定,协助晋华集成开发DRAM相关制程技术,在泉州市建立12寸晶圆厂。
台积电在南京独资建立的12寸晶圆厂也预计将于2018年完工。
本土厂商方面,还有12寸厂的为中芯国际与华力微,两者分别在上海都有厂房,中芯在北京还有B1、B2两座晶圆厂,其中B2厂制程已至28纳米。
除了已动工兴建的晶圆厂,几项预期兴建的计划也浮上台面,如中芯与宁波市政府签订备忘录,将在当地再盖一座8寸晶圆厂、两座12寸晶圆厂,其他如华力微、德科玛等本土厂商也放出兴建12寸厂消息。
全球芯片制造业正处在一个变革与兼并重组的震荡时期,尤其是在12寸生产线的建设方面更是消息满天飞。
但是,半导体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芯片产业每1 美元的产值能够带动100 美元的GDP。其中晶圆制造作为半导体产业链中的重中之重,占全球整个半导体市场比重达58.21%,因此芯片制造环节是制约或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中国不得不发展的产业之一。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的12寸晶圆厂的建设主要呈现出以下方面特点:
首先,两极化趋势明显。除了英特尔、三星等少数企业继续投资扩充产能之外,很多厂商都比较保守。且现在的趋势是都采用超级大厂(megafab)的模式,即月产12英寸15万片-20万片,每条生产线投资在70亿-80亿美元。 在此情况之下,中国晶圆厂的建设将能够更好的赢得市场。
其次,国家战略聚焦。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扩张宝地。中国跃升全球半导体第一大市场,但自给率仅 27%,中国提出十三五计划,在〈中国制造 2025〉中明确制定目标为至 2020 年,晶圆自给率将达到 40%,2025 年达 50%,中国庞大资金与相关配套政策扶植下,未来几年半导体建设仍蓬勃发展。
第三,产业链向中国转移。日本面临成本太高、模式陈旧等困境;中国台湾虽然增长,但是受市场、人力成本、电力及地震等客观条件限制,其建厂优势不如从前;韩国的三星及海力士在存储器领域的气势非凡,但产能不足。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是个极好的机遇。
第四,中国巨大市场支撑。中国电子制造业惊人的市场发展速度也推动了芯片需求的加速增长,即使目前新建的晶圆厂全部满负荷生产也难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随着未来几年中国大陆半导体晶圆厂商批量涌现,将逐渐削弱中国对进口芯片的依赖,目前中国仍有很大一部分的芯片依赖进口。
第五,产业资本发力。中国半导体业正处于大的变革之中,大基金的推出是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项目启动,国内龙头企业陆续启动收购、重组,带动了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大整合,集成电路的投资市场逐渐火热。
处于长远利益和发展的战略考虑,积极投入建设12寸晶圆厂以及相关产业是完全必要,也是势在必行的事,虽然短期内想要在12寸线上赶超是很苦难的,但是机遇与挑战同在!
文/半导体行业观察 刘燚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摩尔芯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文章 本日 七天 本月
- 1 青禾晶元携手合作伙伴在半导体器件“奥林匹克盛会”IEDM 2024上发布最新技术突破!
- 2 国产品牌康盈半导体自研存储产品获国际认可,斩获两大国际奖项
- 3 奥凌科推出AIoT通感一体芯片和多场景解决方案
- 4 【深度好文】一文讲透高速信号完整性分析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