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形态器件:高效类脑计算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内容由半导体行业观察(ID:icbank)转载自公众号 悦智网 ,作者: 李黄龙、杨逸飞等 ,谢谢。
人们对人类大脑工作机理的不断探求,催生了高效类脑计算的研究。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更新迭代,神经形态器件为研究人员带来了实现高效类脑计算的曙光。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神经形态器件的工作机理和材料等方面也会遇到诸多困难。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类脑计算团队对此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获得系列突破。
从功能上看,人类大脑俨然是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但却如同一个“黑匣子”,时至今日人们对其机理依旧知之甚少。现代神经科学表明,人类大脑大约包含860亿个神经元,这与银河系中恒星的数量大致相当,而连接神经元的突触数量更是达到神经元数量的1000倍,由此可见大脑结构的高度复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人们探索大脑工作机理的脚步。庆幸的是,近几十年飞速发展的神经科学正在为破译“黑匣子”带来更多启示。
在尝试理解大脑的同时,人们也在试图构建与大脑功能类似的类脑计算系统。20世纪以来,半导体技术和计算机科学获得巨大发展,进而掀起构建电子大脑的热潮。当前,基于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机仍是主流,并能够代替人类更快、更准确地执行基于固定规则的任务。随着对更高级人工智能需求的日益迫切,人们逐渐意识到冯•诺依曼架构计算机在适应性、容错和泛化能力方面依然落后于人脑,人们亟需找到更加类脑的计算范式。神经形态电子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带来了曙光,其旨在通过模拟神经行为来实现计算功能,而模拟神经行为则需要与其特性相似的半导体器件来实现,即神经形态器件。
━━ ━━
忆阻器与神经形态器件
时间回溯到1971年,蔡少棠(Leon O. Chua)在“Memristor-The Missing Circuit Element”一文中通过启发式的推理,预言了在电阻、电容、电感三大基础电路元件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基础元件——忆阻器,如图1所示。在预言37年之后的2008年,惠普实验室在《自然》(Nature)上发表“The Missing Memristor Found”一文,宣布在新型微纳半导体器件中观测到忆阻现象。因此,蔡少棠也被誉为“忆阻器之父”。
致谢: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61974082,61704096,61836004)、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9QNRC001)、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Brain+X”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YFE0200200)、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Z181100001518006, Z191100007519009)、苏州-清华创新引领行动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6SZ0102)以及清华大学-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类脑计算联合研究中心的支持。
本文刊登于IEEE Spectrum中文版《科技纵览》2021年11月刊。
杨逸飞: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 。
郭云鹏: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 。
王昕鑫: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 。
孔瑞楷: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 。
何玉寒: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 。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2928内容,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 功率半导体材料分析
半导体行业观察
『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识别二维码 ,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晶圆|集成电路|设备 |汽车芯片|存储|台积电|AI|封装
回复
投稿
,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 ,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摩尔芯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文章 本日 七天 本月
- 1 前途无量的MEMS传感器
- 2 摩尔斯微电子推出突破性物联网连接平台 新型 MM6108-EKH05 评估套件助力开发人员创建下一代物联网解决方案
- 3 两万字解读射频前端,国产现状如何?
- 4 共筑国产汽车芯片未来,中国汽车芯片联盟全体大会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