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V的开源生态与产业化落地

2021-12-22 16:26:42 来源: 互联网
2021年12月17日,首届“滴水湖中国RISC-V产业论坛”于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皇冠假日酒店正式召开。
 
会议期间集中发布和推介了10款首批国产RISC-V芯片,这些芯片不仅与应用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先进的IC设计水平。其中参与芯片发布和推介的企业主要包括:先楫半导体、芯昇科技、凌思微电子、爱普特微电子、赛昉科技、晶视智能、启英泰伦、博流智能、飞思灵微电子、方寸微电子。
 
论坛邀请了来自政府、RISC-V产业链上下游、投资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领导、企业决策者和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优秀的媒体共百余位嘉宾出席。此外,论坛直播还吸引了3300多名观众在线上观看。通过产品推介、Demo展示、圆桌讨论、自由交流等形式,为与会者搭建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产业内的互动与协作,扩大RISC-V产业影响力,以期实现中国RISC-V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共赢。动国产RISC-V芯片的快速产业化落地和应用创新。从明年起,该产业论坛拟于每年秋季在上海临港滴水湖畔召开。
 
目前比较适合RISC-V使用的领域还是对于生态依赖比较小的深嵌入式或者新兴的IoT、边缘计算、人工智能领域。指令集的重要性体现在生态建设上,指令集向上承载的是整个软件生态,向下则规范了以处理器芯片为代表的整个硬件生态。定义一个新指令集本身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吸引整个业界乃至全世界一起来共同建设生态,这需要一种开放共享的理念作为基底。
 
 
在本次论坛的最后,戴伟民博士与来自红帽的高级软件工程师、RISC-V国际基金会大使傅炜,工信部绿色计算产业联盟的CTO郭晶,北京晶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COO黄群辉,博流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的市场营销副总裁刘占领,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孟建熠,芯来科技的联合创始人、CEO彭剑英,赛昉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徐滔 ,以及成都启英泰伦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张来,围绕“RISC-V的开放与开源”,一同探讨了芯片是否该被开源、RISC-V开源软件生态、RISC-V芯片产业化等一系列相关的话题。台下与线上的嘉宾也踊跃参与了部分话题的投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台上嘉宾进行了实时互动。
 
芯片应该被开源吗?
 
 
戴伟民用一张图展示了用开源软件的理念去做开源硬件的构想。开源软件的做法是90%代码开源,用户写只写10%定制代码。硬件如果也90%开源,用户只做10%定制芯片就出来了。我们进入了后手机、后电脑的碎片化时代,这样的理念是否可行?是否能通过RISC-V的开源易用特性为实现芯片的自主可控与创新繁荣带来新的机会? 
 
赛昉科技CEO徐滔和平头哥半导体副总裁孟建熠均认为,“开源”其实只个手段,不是目的。
 
徐滔表示,软件开源很成功,因为通过软件开源很多公司获得了实质性的利益。比如:大家可以放在一起做共性工作、可以推出服务,或者软件开源可以卖IP、卖芯片,这个都可以。硬件开源有一个问题要问:“我开源了以后,谁得利了?谁真正有这个驱动力去推动这个硬件开源?”
 
孟建熠强调,芯片开源从今天的角度来讲还为时过早,还处于很早期的阶段。但也并非没有好处:一是从学校、研究所培养学生的开发创新角度来看是非常好的。第二个比较有价值的是,当前硬件走到这个地方,可能需要更多的是跟算法的迭代。所以软硬件算法打通之后,其实会带来更大的一个效能和价值的发挥。
 
对此,芯来科技CEO 彭剑英表示,技术其实没有界限,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模式。RISC-V就像跟WiFi、蓝牙一样,开放的目的是希望把RISC-V变成一个国际标准。你读懂这个标准,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可以实现RISC-V CPU。对于我们做处理器、特别是做IP的来讲,在“开源”和“开放”这个问题上不纯粹是一个技术问题。芯片的产业链很长,并不是说一个指令集的开源或者一个处理器的开源,就可以解决“开源芯片”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提供商业成熟的IP或者成熟的设计方法、平台,可以去快速的帮助客户做芯片的迭代。
 
现场150名参会者与线上的嘉宾也参与此部分话题进行了投票:

 
三年之内,RISC-V将在哪些应用领域优先起量?
 
戴伟民表示,当前,RISC-V 在嵌入式和物联网开发与应用方面正趋于成熟。我们也看到RISC-V 创业公司普遍规模不大,虽然很多人看好RISC-V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但物联网的碎片化痛点,导致其在技术层面就很难产生标杆性事件。碎片化是用不同的方法做同样的事情,多样化是解决不同的问题。那么,三年之内,RISC-V将在哪些应用领域优先起量?
 
博流智能营销副总裁刘占领认为,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在谈RISC-V的渗透率,从“渗透”的维度来讲,快速起量有三个条件很重要。
 
(1) 产业链条越短越容易可控;
(2) 要从客户的维度看性价比;
(3) 从“易用性”角度考虑。
 
刘占领认为,在技术需求偏低的RTOS系列会起来,所以将性价比、RTOS、短的产业链三个融合,就能得出未来几年RISC-V渗透率的结果。
 
北京晶视智能COO黄群辉指出,如果是从细分市场的“量”来看,整个市场容量越大机会也就随之越大。从这个维度来看,穿戴式设备和小家电产品是非常适合RISC-V场景应用率先起量的,因为其系统相对会比较封闭,会减少很多基于RISC-V生态的问题。
 
现场150名参会者与线上的嘉宾也参与此部分话题进行了投票:
 

如何完善RISC-V开源软件生态,以加速RISC-V芯片落地?
 
生态对于处理器架构的重要性毋庸置疑,RISC-V能否借鉴开源软件成功的经验,来完善自己的软件生态?对此嘉宾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工信部绿色计算产业联盟CTO 郭晶从生态运营和商业模式角度进行了探讨。她指出,谈到开源生态的产业,有两个主要的角色:一类是开源生态的搭建者。另一类是开源生态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开源生态的参与者、伙伴。
 
从中国过去十年ICD半导体发展来看,形成一批以OEM和互联网出身为代表的两类团队非常深入参与开源生态、已经获得一定的成果。随着从端到云以及云延伸技术的发展,行业对于基础架构的依赖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可控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迫切。上述两类公司都已经在发展自己的开源生态,但更多是采用“开源不开放”的搭自己台子模式,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华为鸿蒙。过去几年间,Linaro在底层软硬件开放平台和工具搭建,以及针对Linux内核的持续维护更新,对华为的成功起到了推进作用,然而即便华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们仍需要强依赖和捆绑更中立的开源社区,才能持续对代码维护和更新。
 
那应该在怎样的一个生态去搭建?除了纯粹的靠产业方、厂商资助,除了纯粹靠国家队、政府滋养之外,我们需要有自我造血功能,甚至要有长久的商业价值。这一块其实我们可以借助从西方去引进、吸收、消化兼顾来进行,需要找到更适合自己、更适合中国、更接地气的方式。第一个方式:我们需要去开发、维护所有生态参与方共同的重复性的标准化的需求。这里主要是针对面向SoC跟操作系统底层DSP软硬件平台、工具搭建,以及维护。这一部分也是各个厂商、尤其是核心厂商需要长期培养的基础软硬件能力和核心能力,也需要各方真正的投入人财物。
 
“人”就是每家都应该投入一定的工程力量去做协同开发,掏出费用或由统一资助方资助这样的专业运营和独立团队,“物”就是大家要拿出自己的芯片、平台和模块板子参与协同开发以及集中性的验证和测试。这也就是为什么十年前诞生出非常特别的Linaro这样一个生态公司、由几家非常知名的代表性的国际先进芯片公司做下来。因为他们在当时十年前已经遭遇到了Arm生态碎片化痛点,大家一起做下来、求同存异、排出各自的CTO和首席架构师共同探讨,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吸收的。
 
怎么样寻找自我造血和长期的商业价值呢?郭晶认为,商业化的开源公司怎么去把握软件功能一定的开源比例,对于今后的商业化运作其实非常有讲究,这也就回到“开源和开放的比例”。针对某个强技术功能做深度定制化服务,这也是走商业化路径可以思考的一个方向。
 
从长远来看RISC-V架构在性能、成本和易用性方面都不逊色于x86和Arm,RISC-V要真正发展起来,不仅要在目前的IoT等市场打好基础,更应该着眼汽车、AI等新兴的应用领域,基于RISC-V的通用型和定制化MCU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不是大家在价格上竞争,而是针对不同应用和细分市场的定制化开发和服务。这样才能逐渐构建起RISC-V的生态,更快地实现产业化落地的可行策略。
 
现场150名参会者与线上的嘉宾也参与此部分话题进行了投票:
 
 
责任编辑:sophi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