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你真的懂处理器流水线?

2018-03-22 14:00:19 来源: 官方微信

来源:内容来自「硅农亚历山大」,谢谢。

本文将讨论处理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流水线”。熟悉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读者一定知道,言及处理器微架构,几乎必谈其流水线。处理器的流水线结构是处理器微架构最基本的一个要素,犹如汽车底盘对于汽车一般具有基石性的作用,它承载并决定了处理器其他微架构的细节。本文将简要介绍处理器的一些常见流水线结构,让您真正读懂处理器流水线。

1 从经典的五级流水线说起

流水线的概念来源于工业制造领域,以汽车装配为例来解释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假设装配一辆汽车需要四个步骤:

  • 第一步冲压:制作车身外壳和底盘等部件。

  • 第二步焊接:将冲压成形后的各部件焊接成车身。

  • 第三步涂装:将车身等主要部件清洗、化学处理、打磨、喷漆和烘干。

  • 第四步总装:将各部件(包括发动机和向外采购的零部件)组装成车。

汽车装配则同时对应需要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四个工人。最简单的方法是一辆汽车依次经过上述四个步骤装配完成之后,下一辆汽车才开始进行装配,最早期的工业制造就是采用的这种原始的方式,即同一时刻只有一辆汽车在装配。不久之后人们发现,某个时段中一辆汽车在进行装配时,其它三个工人都处于闲置状态,显然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于是思考出能有效利用资源的新方法,即在第一辆汽车经过冲压进入焊接工序的时候,立刻开始进行第二辆汽车的冲压,而不是等到第一辆汽车经过全部四个工序后才开始,这样在后续生产中就能够保证四个工人一直处于运行状态,不会造成人员的闲置。这样的生产方式就好似流水川流不息,因此被称为流水线。

计算机体系结构教材中被提及最多的经典MIPS五级流水线如图1所示。在此流水线中一条指令的生命周期分为:

  • 取指:

    • 指令取指(Instruction Fetch)是指将指令从存储器中读取出来的过程。

  • 译码:

    • 指令译码(Instruction Decode)是指将存储器中取出的指令进行翻译的过程。经过译码之后得到指令需要的操作数寄存器索引,可以使用此索引从通用寄存器组(Register File,Regfile)中将操作数读出。

  • 执行:

    • 指令译码之后所需要进行的计算类型都已得知,并且已经从通用寄存器组中读取出了所需的操作数,那么接下来便进行指令执行(Instruction Execute)。指令执行是指对指令进行真正运算的过程。譬如,如果指令是一条加法运算指令,则对操作数进行加法操作;如果是减法运算指令,则进行减法操作。

    • 在“执行”阶段的最常见部件为算术逻辑部件运算器(Arithmetic Logical Unit,ALU),作为实施具体运算的硬件功能单元。

  • 访存:

    • 存储器访问指令往往是指令集中最重要的指令类型之一,访存(Memory Access)是指存储器访问指令将数据从存储器中读出,或者写入存储器的过程。

  • 写回:

    • 写回(Write-Back)是指将指令执行的结果写回通用寄存器组的过程。如果是普通运算指令,该结果值来自于“执行”阶段计算的结果;如果是存储器读指令,该结果来自于“访存”阶段从存储器中读取出来的数据。

在工业制造中采用流水线可以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量,同样在处理器中采用流水线设计也有助于提高处理器的性能。以上述的五级流水线为例,由于前一条指令在完成了“取指”进入“译码”阶段后,下一条指令马上就可以进入“取指”阶段,依次类推,如图2所示,如果流水线没有停顿,理论上可以取得每个时钟周期都完成一条指令的性能。

图1 MIPS五级流水线结构图

图2 MIPS五级流水线运行图

2 可不可以不要流水线——流水线和状态机的关系

言及处理器微架构,几乎必谈流水线。那么,我们能否挑战一下权威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处理器难道就一定需要流水线吗?可否不要流水线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探讨下流水线的本质:

  • 流水线并不限于处理器设计,在所有的ASIC电路实现中都广泛采用流水线的思想。流水线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以面积换性能(Trade Area for Performance)、以空间换时间(Trade Space for Timing)的手段。

    • 譬如,以5级流水线为例,其增加了5组寄存器,每一个流水线级数内部都有各自的组合逻辑数据通路,彼此之间没有复用资源,因此,其面积开销是比较大的,但是由于可以让不同的流水线级数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而达到流水的效果,提高了性能,优化了时序,增加了吞吐率。

  • 与流水线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策略是状态机,状态机是流水线的“取反”,同样在所有的ASIC电路实现中都广泛采用。状态机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以性能换面积(Trade Performance for Area)、以时间换空间(Trade Timing for Space)的手段。

  • “流水线”和“状态机”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称之为“展开”和“折叠”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一种电路设计时,选择侧重时间(性能)还是空间(面积)的一种取舍。

通过上述分析,假设处理器不采用流水线,而是使用一个状态机来完成,则需要多个时钟周期才能完成一条指令的所有操作,每个时钟周期完成状态机的一个状态(譬如分别为取指、译码、执行、访存和写回)。通过使用状态机,可以省掉上述流水线中的寄存器开销,还可以复用组合逻辑数据通路,因此面积开销比较小,但是每条指令都需要5个周期才能完成,吞吐率和性能很差。

谈及此处,就不得不提及8位单片机时代的传奇老炮儿8051内核,早期原始的8051内核微架构就是采用了类似状态机的实现方式而不是流水线。因此,回到最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处理器可否不要流水线,答案是:当然可以,传奇老炮儿8051内核就没有流水线。

所以说从功能能上来讲,处理器完全可以不使用流水线,而使用状态机的方式来实现,只不过由于这种方式性能比较差,在现代处理器设计中比较罕见而已。

3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流水线的深度

流水线的级数(又称深度)多少最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流水线的深浅各自的优劣。此处有一个常见面试题,题目便是:处理器的流水线是否越深越好?在此我们给出答案:

  • 早期的经典流水线是5级流水线,分别为取指、译码、执行、访存和写回。现代的处理器往往具有极深的流水线级数,譬如高达十几级,或者二十几级的深度。流水线就像一根黄瓜,切五刀下去得到的每一截长度和切二十到下去得到的每一截长度肯定是不一样的。当流水线的级数越多,那么意味着流水线被切的很细,每一级流水线内容纳的硬件逻辑便越少,熟悉数字同步电路设计的读者应该比较熟悉,在两级寄存器(每一级流水线由寄存器组成)之间的硬件逻辑越少,则意味能够运行到更高的主频。因此现代的处理器流水线极深主要是由于处理器追求高频的指标所驱使,高端的ARM Cortex-A系列由于有十几级的流水线,所以能够运行到高达2GHz的主频,而Intel的x86处理器甚至采用几十级的流水线深度将主频推到3-4GHz的高度。主频越高也意味着流水线的吞吐率越高从而性能越高,这是流水线加深的正面意义。

  • 由于每一级流水线都由寄存器组成,那么意味着更多的流水线级数要消耗更多的寄存器,也意味着更多的面积开销。这是流水线加深的负面意义。

  • 同时流水线越深,由于每一级流水线需要进行握手,流水线最后一级的反压信号可能会一直串扰到最前一级造成严重的时序问题,需要使用一些比较高级的技巧来解决此类反压时序问题。这是流水线加深的负面意义。

  • 较深的处理器流水线还有一个问题,由于在流水线的取指令阶段无法得知条件跳转的结果是跳还是不跳,因此只能进行预测,而到了流水线的末端才能够通过实际的运算得知该分支是真的该跳还是不该跳,如果发现真实的结果(譬如该跳)与之前预测的结果(譬如预测为不跳)不相符,则意味着预测失败,需要将所有预取的错误指令流全部丢弃掉,而重新取正确的指令流,这个过程叫做流水线冲刷(Pipeline Flush),虽然可以使用分支预测器来保证前期的分支预测尽可能的准确,但是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那么,流水线的深度越深,则意味着已经预取了很多的错误指令流,需要将其全部抛弃然后重启,不仅白白的浪费了功耗,还造成了性能的损失。流水线越深则意味着浪费和损失越严重,流水线越浅则浪费和损失越少。这是流水线加深的另一个主要的负面意义。

综上,所谓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流水线的不同深度皆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背景合理地进行选择。

由于处理器流水线深浅的不同优劣,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当今处理器的流水线深度在向着两个不同的极端发展,一方面级数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又越来越浅,下面我们结合不同的商用处理器例子予以探讨。

4 向上生长——越来越深的流水线

现代的高性能处理器相比最早期的处理器明显存在着流水线越来越深的现象,其驱动因素很简单,那就是追求更高的主频以获取更高的吞吐率和性能。

以最知名的ARM Cortex-A系列处理器IP为例,Cortex-A7主打的低功耗前提下的能效比,其流水线级数为8级;而Cortex-A15主打高性能,其流水线深度为15级。

当然流水线越来越深也需有其限度,曾有某些商业处理器产品一味地追求极端流水线深度(达到几十级)反而遭遇失败的例子。目前最新的Intel处理器和ARM 高性能Cortex-A系列处理器的流水线深度都在十几级的范围左右。

5 向下生长——越来越浅的流水线

现代低功耗处理器的另外一个趋势也存在着流水线越来越浅的现象,其驱动因素同样很简单,那就是在性能够用的前提下追求极低的功耗。

以最知名的ARM Cortex-M系列处理器IP为例,2004年发布的Cortex-M3处理器核的流水线级数只有3级,2009年发布的Cortex-M0处理器核的流水线级数也只有3级,而2012年发布的Cortex-M0+处理器核的流水线级数反而只有2级,变得越来越少了,正因为此ARM也宣传Cortex-M0+处理器核为世界上能效比最高的处理器核。

2级的流水线深度似乎已经浅到底了,读者可能会问,那是不是接下来要发布只有1级深度的流水线了?当深度变为1之后也就谈不上流水线了,其整体也就变成一个单周期的组合逻辑了,在众多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案例中我们确实见到过很多流水线深度为1的处理器核,从功能上来说其仍然可以完成处理器的所有功能,只不过主频相当之低而已。

6 处理器流水线中的反压

随着流水线越深,由于每一级流水线都需要进行握手,流水线最后一级的反压信号可能会一直串扰到最前一级造成严重的反压(Back-pressure)时序问题,需要使用一些比较高级的技巧来解决这些时序问题。在现代处理器设计中,通常有如下若干种方法:

  • 取消握手:此方法能够彻底杜绝反压的发生,时序表现非常好。但是取消握手即意味着流水线中的每一级并不会与其下一级进行握手,因此可能会造成功能错误或者指令丢失。因此这种方法往往需要配合其他的机制,譬如重执行(Replay),预留大缓存等等。简而言之,此方法比较激进,辅以一系列其他的配置机制,硬件总体的复杂度会比较大。只有在一些非常高级的处理器设计中才会用到。

  • 加入乒乓缓存:加入乒乓缓存(Ping-pong Buffer)是一种用面积换时序的方法,也是解决反压最简单的方法。通过使用乒乓缓存(有两个表项)替换普通的一级流水线(只有一个表项),可以使得此级流水线向上一级流水线的握手接受信号仅仅需要关注乒乓缓存中是否有一个以上有空的表项即可,而无需将下一级的握手接受信号串扰至上一级。

  • 加入前向旁路缓存:加入前向旁路缓存(Forward Bypass Buffer)也是一种用面积换时序的方法,这是在解决反压时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旁路缓存仅有一个表项,由于增加了这一个额外的缓存表项,可以将后向的握手信号时序路径砍断,但是对前向路径不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广泛使用于握手接口。蜂鸟E200即于设计中采用此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多处反压造成的时序瓶颈。


以上解决反压的技术方法,不仅在处理器设计中能够用到,而且在普通的ASIC电路设计中也会经常用到。

7 处理器流水线中的冲突

处理器的流水线设计中另外一个问题便是流水线中的冲突(Hazards),主要分为资源冲突和数据冲突。

7.1 流水线中的资源冲突

资源冲突是指流水线中硬件资源的冲突,最常见的是运算单元的冲突,譬如除法器需要多个时钟周期才能完成运算,因此在前一条除法指令运算完成之前,新的除法指令如果也需要除法器则会存在着资源冲突。在处理器的流水线中硬件资源冲突种类还有较多,在此不做一一赘述。解决资源冲突的方法可以通过复制硬件资源或者流水线停顿等待硬件资源的方法解决。

7.2 流水线中的数据冲突

数据冲突是指不同的指令之间的操作数存在数据相关性造成的冲突。常见的数据相关性包括:

  • WAR(Write-After-Read)相关性,又称先读后写相关性:表示“后序执行的指令需要写回的结果寄存器索引”与“前序执行的指令需要读取的源操作数寄存器索引”相同造成的数据相关性。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在流水线中“后序指令”一定不能比和它有WAR相关性的“前序指令”先执行,否则“后序指令”先写回了结果至通用寄存器组中,“前序指令”再读取操作数时,就会读到错误的数值。

  • WAW(Write-After-Write)相关性,又称先写后写相关性:表示“后序执行的指令需要写回的结果寄存器索引”与“前序执行的指令需要写回的结果寄存器索引”相同造成的数据相关性。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在流水线中“后序指令”一定不能比和它有WAW相关性的“前序指令”先执行,否则“后序指令”先写回了结果至通用寄存器组中,“前序指令”再写回结果至通用寄存器组中就会将其覆盖。

  • RAW(Read-After-Write)相关性,又称先写后读相关性:表示“后序执行的指令需要读取的源操作数寄存器索引”与“前序执行的指令需要写回的结果寄存器索引”相同造成的数据相关性。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在流水线中“后序指令”一定不能比和它有RAW相关性的“前序指令”先执行,否则“后序指令”便会从通用寄存器组中读回错误的源操作数。

以上的三种相关性中,RAW属于真数据相关。

解决数据冲突的常见方法如下:

  • WAW和WAR可以通过寄存器重命名的方法将相关性去除,从而无需担心其执行顺序。

    • 寄存器重命名技术在Tomasulo算法中通过保留站和ROB(Re-Order Buffer)完成,或者采用纯物理寄存器(而不用ROB)的方式完成。

  • 之所以RAW称之为真数据相关,是因为其没有办法通过寄存器重命名的方法将相关性去除。一旦产生RAW相关性,后序的指令一定要使用和它有RAW数据相关性的前序指令执行完成的结果,从而造成流水线的等待停顿。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流水线停顿带来的性能损失,可以使用“动态调度”的方法。动态调度的思想本质上可以归结于以下方面:

    • 一方面采用数据旁路传播(Data Bypass and Forward)技术尽可能的让前序指令的计算结果更快的旁路传播给后序相关指令的操作数;

    • 另一方面尽可能的让后序相关指令在等待的过程中不阻塞流水线而让其他无关的指令能够继续顺利执行。

    • 早期的Tomasulo算法中通过保留站可以达到这两方面的功效,但是保留站由于保存了操作数无法做到很大的深度(否则面积和时序的开销巨大)。

    • 最新的高性能处理器普遍采用在每个运算单元前配置乱序发射队列(Issue Queue)的方式,发射队列仅追踪RAW相关性而并不存放操作数,因此可以做的很深(譬如16个表项)。在发射队列中的指令一旦相关性解除之后,再从发射队列中发射出来读取物理寄存器组(Physical Register File),然后发送给运算单元开始计算。

  • 有关处理器的数据相关性问题和包括动态调度技术在内的解决方法,如果阐述清楚几乎可以单独成书,本文限于篇幅只能提纲挈领式的予以简述。有关Tomasulo算法的细节请参见维基百科词条网页(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masulo_algorithm),有关物理寄存器重命名的细节请参见维基百科词条网页(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gister_renaming),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本文试图以最通俗化的方式对处理器流水线进行介绍,首先讨论了 处理器流水线概述,包括:从经典的五级流水线说起、可不可以不要流水线——流水线和状态机的关系、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流水线的深度、向上生长——越来越深的流水线、向下生长——越来越浅的流水线。然后本文介绍了处理器流水线设计的两大难题及其多种解决方法:处理器流水线中的反压、处理器流水线中的冲突。


作者简介


胡振波,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微电子学院硕士。拥有业界多年ASIC和CPU设计与验证经验,先后在Marvell任职ARM架构CPU设计高级工程师、在Synopsys任职研发经理、在比特大陆任职IC设计总监,武汉聚芯微电子就职架构师,现致力于推广RISC-V架构在国内的传播和发展。


作者开发并开源了蜂鸟E200系列超低功耗RISC-V处理器内核。感兴趣的读者可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搜索“硅农亚历山大”)加入开源蜂鸟E200处理器核的交流讨论微信群,并且了解更多Verilog设计、CPU、和RISC-V的知识分享。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1535期内容,欢迎关注。

R

eading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直接阅读)

KLA收购奥宝,半导体设备并购潮来临?

苹果Micro LED获重大进展,日韩面板厂危矣!

特朗普打击华为、阻碍博通收购高通的背后



关注微信公众号 半导体行业观察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更多内容

回复 摩尔定律 ,看更多与摩尔定律相关的文章

回复 材料 ,看更多与半导体材料相关的文章

回复 面板 ,看更多面板行业的文章

回复 比特币 ,看更多与比特币、挖矿机相关的文章

回复 晶圆 ,看晶圆制造相关文章

回复 士兰微 ,看更多与士兰微公司相关的文章

回复 ISSCC ,看《从ISSCC论文看半导体行业的走势》

回复 封装 ,看更多与封装技术相关的文章

回复 展会 ,看《2017最新半导体展会会议日历》

回复 投稿 ,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 ,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摩尔精英

责任编辑:硅农亚历山大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摩尔芯闻

热门评论